首页 -> 2008年第3期
感悟意外的细节
作者:陈艳艳
一天下午,语文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刚才讲到《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的描写,提到小说中的人
物描写,大家知道人物描写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没有哪一位同学能够从你们所看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个间接描写人物的例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位女生勇敢举手发言。
“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行者也好,耕者也好,这么多人见到罗敷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还用说,好色呗!”后排座位上一个男生懒洋洋地答道。话音未落,班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小声议论的,有掩嘴窃笑的,甚至还有拍掌叫好的。说实在的,我当时的火直冲脑门,真想好好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但是,理智告诉我,这个学生顺口说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与其大发雷霆,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再因势利导。短暂的停顿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让学生给这个多音多义字组词。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我见同学们已经转移了注意力,步步追问。“形容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学们回答时仍面带疑惑。“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好色’一词当中的‘好’是什么词性吗?应该读什么?又该怎么解释?”“动词,读第四声。”“意思是喜欢。”这时,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不愉快,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单音节的词概括罗敷的特点?”“酷”,“美”,“靓”,“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喜形于色。我因势利导:“美味佳肴谁都想吃,妙龄美女谁不想看?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美得让人拿不下眼地看。”我看课堂秩序已经完全稳定了,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什么意思?”“指心术不正的男女见了漂亮的异性就走不好;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爱慕。两个词感情色彩决然不同。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合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合理!”这时,我有意识地瞧瞧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也巧妙地平息了“好色”风波。
二、问题讨论
身为人师,我对自己的教学有相对严谨完整的设计,从课文导入、作者介绍、解题、课文解读到课堂小结毫不疏忽,然而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师生互动的环节上,在心灵的长久颠簸之后,我往往又容易陷入一个模式,就是把问题设计好的同时,答案也在预想中,而且列入整体教学思路的范畴中。这样,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就趋向于向问题的答案聚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答案引导到自己的预想中来,如此这般“请君入瓮”,当然就和课堂中真正的互动背道而驰了,什么提问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行为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在语文教学论领域中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条条,却轰然被冷落了。这一次的意外不但没有打乱我的教学思路,反而成了自己一次精彩的体验,在课堂上,类似的细节常会发生,如何恰当运用这些意外的细节呢?
三、诠释与研究
我认为,在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应在充分的倾听中捕捉细节,随着科学新课程的推进,我们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的感慨颇多。就倾听而言,以往我们的课堂上注重和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倾听。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日益发现当一名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时,他必然要弯下腰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包括异样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从这节课中,我也悟出:本来,出现教学意外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在出现了意外后如何处理。正确的处理教学意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给了教师一个机会,一个展示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体现了高超教学艺术的机会。老师只有学会倾听,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真。
陈艳艳,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