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作者:杲先旺




  一、《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述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以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作为汉乐府的杰出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承继性。它的成就,灌溉了中国后代的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
  
  二、《孔雀东南飞》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孔雀东南飞》对前代文学的继承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如同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一样。但是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史诗,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而《诗经》则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现实主义传统。
  1.《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中的民歌,闪耀出夺目的思想与艺术光辉,从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汉乐府民歌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广泛反映了两汉下层人民的生活,正是继承并发展《诗经》的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从现在的内容看,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因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
  刘兰芝的性格,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中给予丰富,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2.《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及结构手法体现了对《诗经》的继承。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一首叙事诗。它有着较为完整谨严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而《孔雀东南飞》一诗也同样是情节完整,故事有连贯性和阶段性。压迫与反抗的矛盾推动故事发展,体现了对《诗经》的承继。
  全诗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占主导地位。故事的发展有张有弛,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曲折生动,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引人入胜。
  《卫风·氓》中多用对比的手法,既有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前婚后的恋爱、生活、思想感情及性格的对比,也有氓的婚前婚后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人物,揭示主题。而《孔雀东南飞》中则多用照应的手法,体现了结构的严密。应当说,这同样是对《诗经》的表现手法的承继。如开头徘徊留恋的孔雀与结尾相向悲鸣的鸳鸯呼应,既创造了悲剧气氛,又象征性地概括了全部故事;又如开头兰芝自述受到的教育与后文阿母责女呼应;兰芝预见阿兄性行与阿兄表现相呼应;兰芝夫妇的蒲苇、磐石之誓与后来二人的同死共殉相呼应等,都使结构显得严密而生动。
  3.比兴和铺陈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诗经》、《楚辞》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开创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同时也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如《氓》中的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句子,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用桑叶由嫩绿而枯黄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在《孔雀东南飞》中,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起兴,象征兰芝被遣回家的伤心、留恋。诗的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写兰芝夫妇的灵魂化为一对鸳鸯,日夕和鸣,用以象征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反映广大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同时,《孔雀东南飞》还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中“赋”的表现手法,铺陈描写也很突出。
  如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表达。
  再如描写兰芝离开焦家前精心妆扮的情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既显示了兰芝的美丽,也表现了她刚强镇定的性格。
  诗的后半部,铺叙太守家准备迎新的热闹、阔绰的场面: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全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既反衬了兰芝不慕荣华富贵的品质,也为情节的大起大落作了铺垫,增强了悲剧结局的艺术效果。
  这里需要指出,《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楚辞》虽都运用了比兴与铺陈的手法,其作用与目的却不尽相同。如果说《诗经》、《楚辞》中运用比兴与铺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那么《孔雀东南飞》则除了表现中心外,更在于更好地升华主题,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虽然此诗总的风格是写实的,但其中的铺陈描写及结尾处理却颇富浪漫色彩。如其结尾云: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以枝叶的相交与鸳鸯的和鸣,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其构想极为优美迷人。
  (二)《孔雀东南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歌形式上,《孔雀东南飞》堪称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诗歌史的角度说,汉乐府时代正处在由先秦的四言诗和骚体诗句向五言诗和七言诗发展过渡的时代。可以说,汉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作为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具有民歌特点。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而多用杂言,又逐渐趋向于五言。《孔雀东南飞》确是纯粹的五言体了。五言诗的形式,为语言、章节的运用和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便于抒情和叙事。五言诗的兴起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始终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到了东晋末年,隐居不仕的陶渊明继承了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发展。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他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其中最有名的是北朝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因此,《孔雀东南飞》是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