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文性
作者:周 华 雷 兵
第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明确的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充分的体现了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尊重每个人,重视人的个性差异,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它由多种智力成分构成,人的智力都是由组合式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组合的个体。个体组合方式不同,才形成智力结构的不同,也形成有差异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不同,心里倾向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新课标注意到这一点并关注这一点,力求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发展,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未来世界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也是智能竞争的世界,所以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第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上明确的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种多样性、基础性是学段特点的需要,是学生年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障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彻底摆脱了必修课程主宰一切的局面。首先,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Ⅰ、选修课程Ⅱ三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Ⅰ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Ⅱ由学校自行研制。由于采用了“模块制”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学习计划,因此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先学什么模块、后学什么模块有很大自主性;而且必修课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可以转换和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喜欢的层次,亦可随着需要和兴趣的变化在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所以,学生在必修课程中有选择、有自由。学生在基础能力获得提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自由选择自己的课题,自主的学习,同时,新课标也注意到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用模块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性,系统性。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占据主要地位。这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个体学习既不受本能冲动的驱使,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取决于需求、感情、价值等内在的心理状态。重视人的中心地位,偏重于人格的完满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的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训练重点、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的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个体的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受到压抑,学生成了知识的奴仆,只有顺从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无法去享受发现知识的乐趣。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明确学习的目标,可指定学习的进度,参与设计学习的目标,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外部情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积极思考学习策略,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由过去的教师的指令变成自我的需求。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团体中共同完成,在合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使他们明了自己的责任,合作使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过程中认知,在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同时,学习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资助探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兴趣。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第四,学习篇目的人文性得到了彰显。过去教材所选择的篇目多体现政治性,重视思想教育。而现在所选的篇目开始关注时代性、当下性,切合现代人思想、人生困境等,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比如,诗歌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散文有孙犁的《黄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秋雨的《道士塔》、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等,小说有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节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社会科学论文有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王力的《语言与文学》、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林庚的《说“木叶”》、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赵鑫珊的《人是什么》、金开诚的《漫话“清高”》、黄仁宇的《孔孟》,等等,自然科学论文有曹冲的《神奇的极光》、里夫金等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霍金的《时间简史》
第五,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新课标: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都纳入到评价范围。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方式全面的注意到学生的成长过程,用发展的眼光去观照学生的成长。爱因斯坦曾经在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一旦被驯化成一种专业机器一方面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满足,同时会招致技术统治论,人成经济动物,财富动物,成了技术链条上一个环节,不再是历史的、传统的和文化的创造者,人没有了作为人的尊严、精神。人在1000多年后又再次被科学主义所奴役,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情形是危险的。新课标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既有德智体美劳的要求,更有关注人本主义的要求。关心人的精神、教养、动机、人性。引导关注人的主体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周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雷兵,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