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作者:郭哲韬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者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杰姆逊认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乌托邦的设想”,它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宣布他们所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目标是给人愉悦,喜欢雕饰,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主体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你无法使自我统一起来,没有一个中心的自我,也没有任何身份。”在后现代主义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像片的出现,也可称为形象,杰姆逊在形象的讨论上,着重介绍了萨特的“想像界”这一重要概念:萨特认为形象或想像界是很重要的,形象通过否定存在而与存在相联系。另一个是平面感,这种表面性表现为空间深度的消失以及关于过去深度感的消失。
  他在文中也提到了怀旧电影,这与以后他提出的“怀旧模式”是紧密相关的,他认为怀旧电影的特点就在于对过去有一种历史的选择,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也不能交代出个来龙去脉。彩色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彩色电影中“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色彩,都可以单独地去欣赏它”,“可以说彩色电影是不真实的,没有历史感,而那些怀旧电影正是用彩色画面来表达历史,固定住某一个历史阶段,把过去变成了过去的形象”,怀旧艺术提供给我们的是过去各代人的时装样片之类的过去形象,与其他时间段没有可确定的思想联系。它们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先驱,它们仅仅是形象。
  在这本演讲录中,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政治美学的整体研究,我们看到了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问题,他的思想构成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知识构成,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郭哲韬,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