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课要让学生说起来

作者:项美玉




  在每节课课前组织“人生驿站”,是不错的办法,即由1-2名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以朋友的身份介绍自己人生的轨迹、生命的感悟,即所见所闻所感,下面的学生在他们讲完后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很广,可以对演讲者的内容进行评论,也可以对演讲者在台上的仪表、言行、举止等发表看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胆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说”的训练方法,给了学生锻炼“说”的时空。不会说的同学在小组中可以有学说的机会,从聆听他人说到学会自己说;能说的同学在小组中可以锻炼如何善说,听取、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达到更善于说。
  另外,课堂上想让学生达到能说还必须做好课前课后的准备。课前让学生处理信息材料符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能说的准备工作。课后布置口头作业也是一个办法,因为口头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讲话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规定每个学生在一星期内编写一则笑话或相声或小品等短小剧情,先在自己小组内演讲筛选并修改,然后推选出三位同学参加每周杂谈比赛,并由学生内部产生的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培养了他们会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组织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水平。
  
  五、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言
  
  被誉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李镇西曾说过:“惟有从心底发出的才能打动心底。”一堂能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的课必定是真情交流的课。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情流露?老师首先要会煽情,去点燃学生的情,让学生投情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好的演员和善于煽情的演说家。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真情,不仅情真意切地把知识表达出来、传给学生,同时要把真情本身传给学生。真情是会“传染”“扩散”“反射”的。学生会用真心、真话来回报老师。这是“真”的境界,“真”的美丽,“真”的火花。一次我上作文构思分析课,出了一个题目《等待》(要求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开始没人说,我就说:“我此时此刻等待的是你们的构思情况,平时等待的是能和你们说说真心话,整个学期等待的是你们的好成绩,这说明等待是一种希望,但永远的等待却是一种失望,难道你们要我永远等待下去吗?”这样一说,有了希望,大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说出了内心深处的“等待”。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她力图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告戒说:“在中学各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打动”是“介入”的结果。
  比如,在上了《我的信念》一课后,请一位学生说说他的信念,一个学生说道:“我的信念是当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老师您是我最尊重的人,我现在是您的学生,下辈子还是您的学生。”学生能说出如此真情流露的话,身为老师还有何求?同时也说明课堂上学生真心被感动了。
  总之,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胆怯、不爱说话的学生,应尽量激发他们说话的冲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想说、爱说;对于胆大、敢于表达的学生,则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想说、爱说、会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勇于交往,展示自己的个性。课堂上只要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嘴巴说起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便会沟通,思想就会碰撞,观念就会启迪,知识和经验就会分享,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2005.2
  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4.《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 教育科学出版社
  5.《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
  项美玉,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