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培育

作者:胡晓青




  所以,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绝不是把“物”当作物来解读,散文的审美不等于科学的试验,干巴巴的进行文本的肢解。散文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三、用美的情感浸染学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散文贵在情感。散文家的情思常常是萦回在意境里。正是因为散文取材广泛、行文灵活,为作者表情达意提供了便利,才受到作家们的亲睐。而对于散文来说正是作家赋予了它情感,使它饱含浓郁的感情,才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同时也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抒情性散文总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作者借助于一定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一种审美意境,抒发自身的情感,同时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与地坛》)在这里,作者通过祭坛的古老衰败与大自然的生命自在坦荡进行对比,得出人世间的尊荣与辉煌(贫贱、穷达、荣辱)转瞬即逝,从而引发对两种生存状态的思考。然而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沉重的思考,同是也是对我们热爱生命、拥抱生活情感的激发。
  散文的情感美育必须在老师诱导下进行并十分注意审美主观性的作用。鲁迅曾经劝许广平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艺术创作这样,作品欣赏的完美也不例外。感情太强烈、或过于愤怒、或过于悲伤或过于喜悦,都会影响审美的正常进行。梁启超也说过“情感好起来好的可爱,坏起来坏的可怕”,可见,教师之引导,在审美情感上非常重要。
  如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再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一方面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丰富的想象:辽阔平旷的土地是那样的肥沃,资源是那样的充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来往往生活着……一方面展示课件上的画面,听着配乐朗诵,欣赏桃源风景。这样,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味,使学生在观赏自然景物,品赏声、韵、美的同时,在享受意境美中触摸人物的理想,把握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
  总之,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其方法多种多样。它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胡晓青,教师,现居广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