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创新之路

作者:熊 雷




  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贬多褒少,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桎梏了学生个性发展,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痴、书呆子,导致此情此境的并非语文教师单一问题所在,还应有旧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教学理念的陈旧,中、高考应试的畸形引导,教师课业负担过重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那么语文老师应如何从这些困惑中摆脱出来,使自己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一条语文教学创新之路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贵在教师要明白“授之以渔”的道理,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那么教师得首先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方才透视到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刃有余的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材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学有所获,不必事事庖代,只须放手实践,试有所得。当然,如果教师长期困于“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境地,只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无法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这样一来上帝们就会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来弥补其对新知的欲望,故曰:每位教师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拿来新的东西和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其更有效的服务教学。
  二、师生共同跨出课堂。语文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的,语文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知识的“摇钱树”,而应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但一个人能捕到的鱼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教师就应改变角色,做一位牧羊人,将学生引向知识的草原,师生共同在草原上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获取各自需要的养料。笔者认为在课堂以外获取知识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延伸要基于文本,课本文章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要注意以篇引类,举一反三,拓宽语文空间,教师以课文为范例,传授方法、技能,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向课外扩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有的放矢的研究性学习,推动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诚然,文本是我们教与学的根本,抛开文本谈延伸,是本末倒置,只有文本内容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延伸。
  (二)利用网络,探究《读本》。网络的功能可谓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要促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新知,让网络拉近人与世界与社会,人与自然与文学的距离。探究好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也是语文教与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蕴,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重视《读本》的导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某些作品进行探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有益而无弊的。
  三、轻形而重实。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追求华丽的形式对学生短时间的兴奋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教学更应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教师应认真钻研教纲教材,博取众长,借鉴教改名家、大师的经验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我们应避免将学生抛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知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将课堂当作是表演的舞台,学生除了觉得满堂精彩外定然一无所获,因为这样口若悬河、博古通今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呢?新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也就更无法得到体现。彻底改变教师角色,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揣摩、争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践,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新形势下的语文创新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师与生二者身上都有诸多历史包袱、人文环境、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但我们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创新之路上前进。
  熊雷,教师,现居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