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

作者:黄俊仁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已进入了第六个年头,不少专家同仁就如何根据新课标、新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不少经验。本人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才是关键所在。本人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觉得下面两个方面略有成效。
  
  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对经常违纪、学习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态一旦形成,师生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即不可能存在,任何教育上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教育专家张成淦的做法很值得学习: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翘起了左二郎腿,张老师说:某某同学,你的右腿值得表扬。该学生很不好意思地放下了那左腿。我现在教的9班有个叫张觉恒的学生,在开学初的一堂语文课上,他开小差,回答不了我的问题,在让他坐下去之前,我说:你刚才陷入深思了要把思和答结合起来才好哦,等一下我还有问题要问你,可以吗?接下来,他主动举手回答(不用我点名),第一次测验,他竟考了全班第二高分(曾教过他的老师事后告诉我说该生以前成绩平平)。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用热情的话语激发学生思考,用宽容的心态来“容忍”学生,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课堂气氛还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上。有人说,信任是和谐的桥梁。我们知道,在学校中,师生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如何借助这种交流来发展师生关系就值得研究了。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是我们的愿望,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就要信任每一个学生。一个班集体,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我们都要信任他们,赏识他们。尤其是那些落后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信任他们,特别注意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9班有一个新来的学生郭晓东,光凭几节课的表现,就知道他学习很一般,提问过他几次,要么不会回答,要么答非所问。我在他第一篇周记后附上几句鼓励他、信任他的话,结果他第二篇周记写得更详细,第一单元测验,他得了个61分,他特别高兴,他主动来跟我说,上了初中语文考试从没及格过。信任学生,既增强了差生的自信心,又使他们逐步走近老师,课堂气氛当然会非常和谐。我们老师都知道和谐课堂的重要,可一旦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又往往首先拿学生开刀,不考虑点策略,不肯先屈尊自问,试想一想,一节课上,老师都没有心情讲课了,学生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坐着,又何谈气氛之融洽呢?
  
  二、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展现老师的魅力;要在学法上多作指导,激发学生的动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强,融知识、思想教育等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中学课文篇幅一般较长,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文章大意,领会文章思想,学会有关的语文知识并非易事。“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放弃了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与其说它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如说它是体现教师引导和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没有一定的方法作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如大海捞针,不得要领。欲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我的做法是:
  1.预习规范化。所谓规范性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因为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因为是有步骤、有章法,避免了学生自习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因为有循序渐进的程序,使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或凸显重点难点,或拓展迁移,比较阅读,很好地检测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2.让课堂互动起来。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而得之。”这一论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遵循了老师讲学生听记的原则,这一原则沿袭了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个世纪。课程在改革,课堂在变化。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你思我想,而是真正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互动。我把它归纳为两个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针对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难点进行的师生交流。教学任务和目标一般由教师确立,课堂上明示给学生,然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讨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这个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新课标老师主导作用的要求。生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达成后,由学生讨论确立一至两个目标,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实现。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说的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我设置了“三思一问”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思:(1)画出文中渔人行踪的词句(此思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桃花源的环境如何(此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景美的特点),(3)桃花源人的生活情况怎样(此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
  一问:让学生自由发问(师生共同回答)。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光是“问”就让我不得不延长时间。我摘几“问”与大家共享:①问:进桃源的路为何如此特别?②问:既然素不相识,村民为何还热情款待?(学生现在几乎没有遇到这种现象)③问:桃源村的人与世隔绝几百年,为什么他们的衣着还跟外面的人一样?④问:既然外面那么乱,渔人为什么还要离开呢?⑤问:离开时,渔人已经“处处志之”,为什么他带人回来却找不着?⑥问: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此问涉及选材与组材的问题)
  文言文的学习,很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学,还是盯住字词句不放,怕考起试来学生丢分,结果自我感觉课堂乏味,学生昏睡。试想一想,由于时隔久远,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你老师又只是光顾着自己的“动”而忽视学生的“作”,不让学生动起来,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效率又怎么能提高得起来呢!要知道,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你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了多少又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了多少,我想,这也才是新课标的实质所在。
  顺便说一下,语文教学不可能只是机械的模式复制,它更应是充满灵活性的艺术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就师生互动来说,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激趣、多媒体板书、多媒体拓展;教师范读与学生各种朗读形式结合;师生对话讨论;教师讲析等。就生生互动而言:更是多姿多彩,有“讨论式”、“质疑式”、“表演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它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一般以达成目标为主,形式不拘一格。
  3.让板书引路。我非常重视使用(也在集体备课或个别讨论时陈述)“板书引路”这一形式。有时,要学生帮忙完成板书内容,这样做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板书一般都要求字简、意赅、形美,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每一课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板书,我还让学生将它写进他们的书中。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需要发展,人更需要发展,社会的发展是靠人来推动的。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把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作为我们的教学宗旨,可以这样说,这四十五分钟质量上去了,实现了,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就形成了。
  黄俊仁,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