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作者:张宝霞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探究问题的乐趣。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研究性学习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能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微妙,真正学到如何交流与合作,现代人基本素质——善于交往、相互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怎样让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思考,与学生同苦乐。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大家分析阿发的形象。学生对“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一句中的“偷”字提出质疑。教师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也显得很困惑,然后帮助学生把讨论的答案整理起来,指导学生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师生共同参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孙权劝学》,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同学认为重点写孙权,有的认为写吕蒙,有的还认为应该把题目改一改……,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从“山重水复”引向“柳暗花明”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民主、平等、协商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和学生自由交谈、讨论问题,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次,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灵活性。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因课情而变。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如何运用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是关键,使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是目的。
  张宝霞,教师,现居甘肃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