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武 宪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
  随着时代和社会性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迎向这些问题,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以下阅读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读者必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创造性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多角度的思考。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设计创造性阅读教学。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创:创设情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学科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语文教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增加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适时插入一些小游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
  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有的知识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在阅读过程中又都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取又无不建立在既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新编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提供了余地,在学习内容上提供了选学内容,习题提供了选做习题,在“综合性学习”里,还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找到文章的“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做合理的补充。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文本的人文内涵和工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学习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问题式学习的目的所在。有人形象地把“质疑”比作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把“质疑”看成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舵手”,是有道理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必然意味着学生因困难而导致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却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积累。
  (1)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题临结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示范质疑。诚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但随着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随之有所提高,化零为整,保重舍轻。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体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在最适合的时候提问。
  
  三、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容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
  学生想象力发展,一般保持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2)找准“分散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分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3)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练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武宪,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