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遵循阅读规律科学分解信息

作者:袁宏立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书。
  语文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课。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原则的一种宏观理解,具有透辟的哲理性和朴实的警示意义。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也不失为我们探讨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一种思路。“不待老师讲”,那么学生首先应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能准确辨别并接受文章负载的信息,即理解文章内容。本文的宗旨就在于探讨指导学生遵循阅读规律、理解文章内容的读书方法。
  
  一、遵循阅读规律,循序渐进。
  
  人类认识新事物,要经过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一般过程,要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般认识规律。指导学生读书,也应符合认识规律,即“阅读(实践)——提高(认识)——再阅读(再实践)——再提高(再认识)”;就读一篇文章而言,应遵循“整体感知——细节研读——欣赏提高”这一思路。“课标”对阅读训练提出明确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也正体现了读书的一般思路。为此,教师指导学生遵循阅读规律读书,应分如下三步走:
  1.统领全文,整体感知。
  统领全文,可以精读全文,目的在于整体感知,大略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情况怎样、运用什么写法、写作目的是什么等。如读《妈妈,我想对你说》这篇文章,可通过精读,大致了解“说了些什么”(内容方面)、“怎样说的”(思路、方法)、“为什么说”(立意方面)等问题,这样初步感知了全文,了解了全文梗概,为研读文章具体内容打下了基础。
  2.研读细节,分析重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重点(可结合情况确定一两个方面或某些片断作为研读重点),进行细致的研究、揣摩、品味。(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讨论)
  3.整体感知,欣赏提高。
  这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在细节研读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感知全文,从而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运笔的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情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意境,欣赏文章中的优美、精辟的片断或文学形象,进而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高认识。
  “整体感知——细节研读——欣赏提高”这种读书思路,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符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也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三个层次相吻合。因而,把这种思路介绍给学生,也正是让学生掌握了读书的基本程式、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读书训练(这里的“序”,即科学的认识思路、思维程序),从而提高读书效果,进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信息分解归类,条分缕析。
  
  文章是信息(知识)的载体。一篇文章所负载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即知识点不是单一的。学生读一篇文章能否辨析、理解多方面的信息,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是衡量其是否会读书的标准。为此,指导学生研读、品味文章是指导读书关键的一环。
  “课标”规定“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叶圣陶先生也曾讲“课文无非是例子”。这都是在说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而言,课文仅是个例文(无论对指导阅读还是写作),既然是例子、是凭借,那么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下面就指导学生如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读文章具体细节内容谈一些看法。
  在几何学中,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之说。我们可由此得到启发:一些文章也是由许多点(信息点、知识点——写作的材料)、线(文章的思路——写作的构思的线索),根据一定的规律(布局谋篇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如说明文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有机构成的。换而言之,文章这一信息载体是由许多信息点交合而成的。如果我们置换一下思路,把信息的交合变为信息的分解,那么便可以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科学地分解剖析成不同的点、线、面,即分解出各信息点并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特征(即“线”)归为若干的类(即不同的方面)。
  下面以说明文为例来说明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分解信息。
  教说明文,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说明文文体特点,从以下诸要素去阅读理解。其一,弄清说明对象(事物、程序、事理)及其特点;其二,把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三、分析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及作用;其四,认识表达方式(说明、描写、议论、叙述、抒情),另外,还要理解语言表达在准确基础上的不同风格(平实、生动)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程序式、分说式)等。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就可指导学生依据说明文阅读的几方面要素去理解。说明对象:花儿这样红的原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全文“总说——分说——总结”,主体部分并列分承);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语言特征:平实准确;表达方式:说明;结构方式:分说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学生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其品味语言的运用和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叶老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导一番,只是个开头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者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人多练习。”进行信息的科学分解,对文章条分缕析,教师只能依据教材几篇例文,而学生要“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就必须要按叶老所说的“多练习”,从课内阅读中练,从课外阅读中练,熟练地掌握各文体要素,准确地剖析、分解、掌握文章中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
  
  三、扩大阅读范围,逸于写作。
  
  “课标”要求我们教学生阅读,要“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在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读书的范围局限于课文,要扩大阅读范围,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吸取知识营养。
  扩大阅读范围,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尤其是读书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阅读效果就会越来越好,从而增长了见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体现。“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是自古以来的经验之谈。“读书使人明智”,“明智”即达理,理达而情通。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尤其是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学生情况不同,其“法”更不可概而论之。但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指导学生会读书,就要遵循阅读规律。只要我们遵循这一规律,按照“课标”要求,用足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引导读书方向,指导读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会读书。
  袁宏立,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