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古诗改写与语言的形象表达
作者:杨丽萍
一、情景再现法
我国古诗向来以形象性著称于世,不管是写景诗还是叙事诗,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古诗作为改写的材料,那么学生要将这些直观的形象、情景通过改写再现出来,必然要经过自己的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并且尽量运用比平时更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利用写景诗培养学生描写景物时的语言的画面感,使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把景物的状貌、声音、色彩等具体形象地写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国的古诗,尤其是唐诗,非常注重意境的创造。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应该是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句话。改写这样的古诗,就是通过展现诗中的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1: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文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乌鸦叫着飞过头顶,停在前面那棵没有叶子、奄奄一息的树上,老树被枯藤缠绕着,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没有生机,要不是旁边有条潺潺流动的小河,仿佛整个世界都已苍老、死去。
……
夕阳一点一点,从西方慢慢地落下,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可是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到家?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没有回家,太阳怎能那么早就落下了呢?
这个小作者改写的文章较原作更为具体,乌鸦的叫声、水流声、马蹄声;奄奄一息、没有生机的老树、枯藤;荒凉的古道,渐落的夕阳,在小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并且这里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原作的思想感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要求。
我们还可以利用改写叙事诗来让描写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旨。
示例2:改写《石壕吏》(片断)
过了一会,传来一个老妇的声音:“官爷,请您等一下,马上就来。”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打开了门,之间她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杜甫的《石壕吏》中并无对老妇人外貌的描写,但是小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战乱之中这个贫苦老人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不仅让人物更丰满,也使我们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个老人的悲苦。
二、添枝加叶法
形象思维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身心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受和认识都是用灵活的形象语言来表达的。艺术作品呈现给人们一幅具体的艺术形象,而人们对这个形象尽可作各种的感想。形象思维的灵活性就在这一点。另外,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文学作品由于其所指的歧义和复义性,因而往往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读者的主观感受对文本的影响相当的大”(申小龙《语言学纲要》)。
古典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代表,因此为我们阅读诗歌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改写这样的古诗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主体想象,对古诗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这样,势必使内容更充实,使语言更细腻,更富创造性。
示例1:《石壕吏》改写(片断)
天黑了,皎洁的月光照在大地上,大地一片银白,白得让人害怕。树木上挂着几片枯叶,一阵冷风吹过,叶子在空中打了几个卷,落到了地上。树终于光秃秃的了。道路上落满了树叶,有的压在了旁边杂草上,杂草却死命地不肯低头。道路两旁的墙,有的塌了,有的砖头暴露在外面,有的从缝中长出了小草。几户人家房顶的稻草被大风吹落了,院子中的小狗不停地叫唤。整个村庄没有一户人家点灯。若没有狗叫声,真以为这是废弃了的村庄。
杜甫的《石壕吏》是首叙事诗,原诗中并没有对环境的描写,而小作者在充分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现诗歌的主题,加进了对当时环境的想象与细节描写,是非常恰当的。
示例2《石壕吏》改写片断
刚卧下,便闻巷中犬吠。“砰——”门不知被谁踢开。随后,院中闹哄哄的。……出生不久的婴儿被吵醒后哭闹不停,他母亲也被吵醒。吵闹声、犬吠声、儿哭声、儿母哄儿声,各种声音混成一片。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会不由得想起《口技》中对表演场景的描摹,在改写《石壕吏》时,小作者创造性地把这种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运用到官吏抓人的情节上,也是非常恰当的,使人更感受到抓丁扰民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示例3《石壕吏》改写片断
屋内陈设十分简单,只有一张桌,几条凳,一个锅而已。他们热情地请我坐下,给我盛饭,我看到锅中饭已不多,不好意思多吃,连称“吃饱了”。吃完饭,就上床休息。走了一天的路,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我又梦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个细节也能验证学生对作品、对作者杜甫的理解。杜甫作为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不好意思多吃”、“梦见‘世外桃源’”并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想象,而是合情合理的独特创造。
三、意象辞格修饰法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崇尚“味外之旨,韵外之韵”,“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意境的组成又和一定的意象分不开。何谓意象?意象就是内在的抽象情意和外在的具体物象的组合。外在的物象要进入诗歌成为意象,一定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又要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因此,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反映着诗人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反过来说,诗人的主观情意往往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古诗的语言是形象。
而诗人在构成意想时,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格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中表现的愁绪可谓深矣,而这深广的愁绪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很明显,是通过“一江春水”的意象,以水喻愁,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和形象化了。江水奔腾不息,而愁绪也是无穷无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修辞格的使用,为李白的诗句添上了神奇奔放的翅膀。另外,还有拟人、反问以及互文等修辞格。当然,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运用修辞的目的,正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所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词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示例1:把潘阆的词《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海的另一端开始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条细长耀眼的银线向我们这边奔来,速度极快,一眨眼功夫,就已经涛声震天,浪像城墙雪山一样盖过来,想要吞并一切生物。……正在这时,潮水涨得更猛了,真让人疑心整个大海都翻腾了,潮水声发出隆隆巨响,好像千万面大鼓同时敲响,让人心惊胆寒,吓得人们频频后退。
这是改写的文章中描写钱塘江潮水的片断。在这个片断中小作者借助多样的修辞格从多方面来表现潮水的气势。如“一条细长耀眼的银线”、“浪像城墙雪山一样”、“好像千万面大鼓”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向我们这边奔来”“想要吞并一切生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而“真让人疑心整个大海都翻腾了”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格,多样的修辞格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了。
示例2:改写《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
我怎么才能把这愁苦给忘了呢?唉!
海棠花确是稀疏了,被风带走了,那一抹抹的深红被翠绿给取代了。风,你难道不能减缓你的脚步,让那灿烂再留下一刻吗?雨,你就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双臂拦住它吗?别任凭它的摆布。我蹲下身去拾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海棠花瓣,用手抚摸着它,感受它那一丝清凉。
这是改写这首词的片断,小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并且尽量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这里的“海棠花”、“风”、“雨”、“海棠花瓣”都是那么原汁原味地被表现出来。
如果在作文时学生自觉地在语言表达上注意意象、修辞格的运用,那么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文采飞扬。
通过改写古诗,我们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立意服务。“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虽然载的“道”有很多糟粕的东西,但是,这也启示我们:如果文章的内容空洞无物,中心立意肤浅苍白,那么再美的语言也是徒然。
杨丽萍,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