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作文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张素君 叶 华




  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同国际教育理念相接轨的课改实践。语文是各学科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写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能从其写作水平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可以说,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因此,加强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当今的高考作文愈来愈倾向于考测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命题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既要对“考纲”解读得透,又要对新课标领悟得深,要让学生的习作无不闪耀出智慧的理性之光与令人心服口服的思辨色彩。
  
  一、要从世事的洞察中挖掘思想的清泉
  
  “深刻”是《考试说明》“发展等级”中的第一项要求,它包含了三点: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见解新颖,具有启发性。可以说,立意深刻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肤浅、观点幼稚”的问题。不少文章要么见解肤浅,缺乏新意,要么题材陈旧,人云亦云,要么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笔墨往往停留在材料的堆砌上,这些问题成为了作文发展的“瓶颈”。
  怎样才能收到“深刻”的效果呢?首先,要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法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深刻的思想。写得深刻源于认识的深刻,而认识的深刻则依赖思考的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要有“一叶知秋”的眼力。鲁迅先生可以从战乱迫使人们以低价兑换银票的小事而引出对几千年历史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话题所蕴涵的哲理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小事揭示出来?要学会从小事出发,挖掘小事背后隐含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实质性的规律。例如,从自己挨打看到“父亲”这个称呼的分量,从一个政府官员在物质条件丰裕时始终穿布底鞋窥探出他心里装着百姓的思想境界等。二要有“追本溯源”的过程。万事万物不是偶然、孤立的,往往存在着种种因果“链条”。无论哪种因果联系,必须抓住最主要的根源,多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分析问题时,必须要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认识才能有质的飞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仅会让人知其然,还会让人知其所以然。三要有“独出心裁”的见解。一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想让读者有所启迪,就要求作者对事理有独到的见解、主张与情感倾向,观点要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对原来的思考空白有所弥补、有所领悟,甚至产生作进一步探讨的欲望。想不到,你自然写不出来;进一步说,想得有多“深”,才能写得有多“深”。
  
  二、要从人情的解读中寻求心灵的感悟
  
  上学路上,早点摊前,屋前村后……生活的海滩有很多细小的浪花。即使学习生活再紧张,教师也要动员学生腾出一份心思来观察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处处是舞台,那些故事不会卖力地讨好你取悦你。但如果你愿意自己安上接收的天线,总能收获或冷酷或温馨却总真实的故事。笔者一直相信,健康决定生命的长度,而自己的敏锐度决定着生活的深度。不仅多彩的人生需要一颗多情敏感的心,一篇文气贯通的美文往往同样依赖于此。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事实上,语文总是担负着对我们道德情操的引导和考查。我们的学生要学会从人情的解读中,感受你的灵心智慧吧!如果只满足于头脑中有一两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或长久挣扎于是否和闹翻的同桌雨中共伞的心灵选择之类的写作素材,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出彩的。然而,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往往让人苦恼,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既然无法参与,又怎能催化出让人耐读爱看的好文章呢?
  在笔者看来,学生青春正好,却尚无经天纬地之才,侍弄好自己的苗圃往往比规划大好河山来得讨巧。那么,一览无余的一亩小畦,有什么值得连缀成文呢?你永远可以在人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街头摆摊者被驱逐的无奈,邻居大叔修楼道灯的热心,退休老工人捐款给爱心基金会的善举,好媳妇几十年伺候瘫痪婆婆的孝心……轻轻掀开生活一角,可以叙述得有声有色。因为这其中每一个细节,即使平淡地叙述出来,也会有一种张力。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的确得益于生活中有意识的捕捉。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写作,是性灵的自然流露,思想的表达不需要程式,写作本应该文如其人。事实上,写作就是要提倡自由的表达,性情的自然流露,倡导率真的本色写作,让学生说真心话,让每一个公民说自己的良心话。那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从清泉中流出的水。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审美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的习作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表达一种审美感受。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更多地为中学生朋友提供创造的园地,让他们生长出千姿百态、摇曳多姿的创造之苗。
  做真实人,说真实话,写真心文,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性。有些学生平素不注重看书读报,加强自身的修养,矫正自我的价值取向,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胸无刚正之气,眼无光明之景。在评价社会问题时,看不到主流的清澈澄碧,只盯着眼前的一汪浊水,以致写出一些谬误之语,立下一些无德之言,这些都是缺少写作理性的表现。教师要在写作指导方面反复强调这一点。
  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好人好事无处不有,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品读人生、解读人情的叙述、议论等方法,让文笔灵动起来。
  
  三、给学生以空间,还要给学生翅膀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人性化,也更加个性化,为学生的自由表达与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才情你就去自由地表现吧,有感受你就去个性地张扬吧!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能从束缚与钳制的冰层下汩汩地涌动出来,汇成蔚为壮观的情感的江海。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自然挥洒与倾泻。在一个健康、合理、流畅的写作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应永远处于一个最为亢奋与活跃的态势之中。新课标有关作文的“教学建议”,实际上就为这种态势的形成准备了最为充足的条件,为这种态势的显现与进一步的张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然而,仅仅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的心灵在很多时候还是不能飞翔起来。
  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赖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必要的语言素养,笔者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教学语言
  一节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过程,教师不能奢求自己的学生在干瘪枯燥、苍白乏味的语言环境中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来,语言是非常讲究熏陶与濡染的。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丰富而又优美,那么他的学生便会把语言的追求当作一件非常自觉的事情,有意识地去模仿,有意识地去表达,这样学生的语言素养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获得极大的提高。
  2.注意引领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评,欣赏文字背后的志趣与意味。
  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关注与敏感,要使学生养成对语言进行欣赏品评的习惯。文字不是徒具形式的东西,好的文字背后有着盎然的志趣与意味。由此写作也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写作者有无情趣意味的问题。在指导作文时,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3.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写作是个性化的行为,写作也惟其个性化才具有无穷的魅力。平常要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语言突破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相信在教师积极的鼓励与指导下,学生创作的闸门一定能被打开,文字定能像清澈的泉水般涌动出来。
  作文的火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不要太急迫,平心静气地去观察和积累吧!那些被放进记忆的花花草草、边边角角,总有一天,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伴着你的灵感流到你的稿纸上,激发你写作的热情。
  张素君,叶华,教师,现居江苏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