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作文教学摭谈

作者:张春莲




  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不可逾越的桥梁,没有感悟就不会写作,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些什么呢?
  第一、感悟自然。大自然丰富多彩,给我们无穷的启示:“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忙碌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与自然对话,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日出日落感悟时间的流逝,感悟生命的短暂;从莺歌燕舞感悟自然的美好,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因为,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所有属于它的生物暗藏生机,具有特殊的灵性。惟有对大自然有所感悟,才能写出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千古绝唱;惟有对大自然有所感悟,才能热情地表达自己渴望生存,向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欢乐与共的美好情感。
  第二、感悟生活。学生的作文是他们日常生活感悟的自然产物。没有对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悟,就不可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日本教育家芦田惠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应是确有实际感受之体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积淀生活中的新感受;引导他们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人情冷暖感悟和谐使社会充满幸福;从父母关爱感悟亲情使内心沐浴温馨。从而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珍惜生命,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积累鲜活的素材,种下创新的种子,写作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第三、感悟大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们留下的诗文、传记和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孔子、孟子的智慧礼义,文天祥、辛弃疾的浩然正气,苏轼、范仲淹的旷达飘逸,晏殊、李清照的柔丽婉约,马克思、毛泽东的光芒四射……引导学生走近大师,感悟大师,与大师对话,可以传承民族精神,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智慧和灵气。
  第四、感悟自我。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快乐和特长,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畅想自我的美好未来,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学生个人应当审视自我的成长经历,与人相处的点滴小事,情感碰撞。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家庭环境,在交友的个人空间,在社会的自由活动中培养自己独立的个性,强化自己的写作理念和个人风格。中学生只有心怀祖国、热爱自然、尊敬师长、同情弱小、与人友善、积极向上,才能在作文中把握真善美的尺度,呈现自己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思想的火花一经闪现,足以让文章主题放射出亮丽光芒。只有立足生活,立足自我,多向关注,真实、鲜活的写作材料才会像每天升起的太阳,永远都是新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第一,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新课标倡导的“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阐明了我们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方式方法。学生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雷同,没有深度,主要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独特的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即使是平平凡凡的生活,也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作文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作文就会“文思泉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用心去感悟生活,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第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必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独特的、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独特的、有灵性的语言。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多让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空间,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其次,作文的思维训练要多种并举:按思维的凭借物分类,训练形象思维以增强生动性,训练抽象思维以增强哲理性;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训练常规思维以增强技巧性,训练创新思维以增强新颖性;按思维的直觉性分类,训练直觉思维以增强语感,训练逻辑思维以增强严密性。教师尤其要着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发散开去,全方位思考问题。如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定势,可启发学生另辟蹊径: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可得出“需要真才实学”的观点;从齐宣王的角度,可得出“必须改革吃大锅饭的人事制度”的观点;从齐泯王的角度,可得出“齐泯王勇于改革人事制度”的观点,等等。多做一些求异思维的训练,一文多作,一材料多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评点名篇,多种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流畅而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做到了这一步,又何愁作文没有鲜活的个性呢?
  第三,培养主观意识,是形成感悟能力的目的。作文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写作品位和审美情趣。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学生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个人见解,要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要反复修改、润色语言,伴随着作文的过程经受思想教育的洗礼,这样,会自然形成学生成熟、独特的个性。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匕首,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激情的作文;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抑郁的情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作文风格。因此,教师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首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只有培养了学生健康的表达,才能产生健康的作文个性。再者,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作文教学则是要把学生脆弱的个性变得刚健,把消极的情绪变得热情。缺乏爱,缺乏激情,缺乏进取,人生流于平庸,就不会有欢呼,不会有感伤。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因之而赏心悦目,美丽无比。
  张春莲,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