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作文教学之忧思

作者:刘堂刚




  谈起作文,恐怕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们最害怕的事,为闯过这一险关,老师学生纷纷想尽了各种办法,以便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北京的赵老师总结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而未能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这一根本上入手,远远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意。基于此,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应付手段,暴露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作文教学误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
  
  一、未走先飞,急于求成,出师未捷身先死。
  
  学生是成长着的,学生的作文也和他们的生活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老师教学生写作文,一上来就讲标题要奇,立意要新,构思要巧,用语要精,表达要活,点题要当……如此之多的“要”,有如压在学生心中的巨石,举笔维艰,不是怕不新不奇不巧,就是怕不精不活不当。若样样都完成得绝妙绝伦,需是名家恐也难成其全。殊不知,一篇习作中,有一二处亮点就可以了,何需强求完美呢?正是由于想一蹴而就又尽善尽美,结果是弄巧成拙,一篇篇华而不实的精心细作尽被封杀,令人顿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之感。
  我认为,学生作文的起步,是教学生会写人记事,把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事完整的叙述出来,能够做到有细节刻画,有详略主次足矣,让学生先会走;作文的进步是能够对所叙述的事谈谈看法和认识,进而揭示对生活的态度与思考,使行文能够跑;作文的提高,才是让学生立意构思,设置故事情节,达到语言与技巧的统一,把思绪飞起来。
  
  二、脱离生活,生搬硬套,画虎不成反类犬。
  
  为使学生的作文能够以情动人,不少教师鼓励学生熟记经典范文,在考试时嫁接到话题里去,“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开头揭题,中间叙事,结尾点题。很多时候,同一话题,同一类事例,数十名学生用之,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还有心痛的是,一篇要求写“善待他人”的话题,学生将表现“自信”的事例套入作文中,结果牛头不对马嘴,画虎不成反类犬。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怎能去思考、去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品味,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生活,仔细的观察生活,真切的体验生活,深沉的感悟生活,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招致内容空虚,没有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山东省威海市金源萍老师的“《开拓一片绿地,让学生自由去活动》——讲述我的《积叶成章》”里《积叶成章》的写作不给题,不定题材,可要求必须写真人真事,必须写肺腑之言。我们平常所要求的日记,不正是生活,不正是在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么?他说,我们总是在鼓励学生创新,而要让他们打破旧的框框是多么的难,何不干脆不给框框呢?……只要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感慨生活的习惯,有了思想,有了情感,就自然会去寻求适合自己的表达模式……这不总比老师的先入为主似的概念化的指导要高明的多?“作家靠练不靠教”,更不是凑出来的,抄出来的,套出来的。
  
  三、不善刻画,缺乏想象,流水落花春去也。
  
  写作通常是描写已经消失的生活场景和人物面影,或者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物象,从记忆中,头脑里去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去描绘他心目中的世界,即便是纪实,也不可能一边看一边记,都是通过记忆、搜集、检索,最终截取最典型、最生动、最深刻的部分,若没有精雕细刻,仅靠流水帐式的记录下来,即便是朵朵光彩夺目的素材之花,也不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赏心悦目之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惧怕作文的原因不单是不知写什么,更大的困难在于不知怎样写,也就是缺乏写作技巧。金老师说:“《积叶成章》只把一个观念交给学生,写作是自己的事情,是一种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事情,只要你心底纯正心灵向善,那就凭借你锐利的洞察世界的双眼,放纵你思想的野马,展开你心灵的翅膀,在那‘一叶’纸上恣意挥洒你的豪情吧!”方法其实很简单,抓住细节,活用动词,巧用修辞,作文定然春光无限。
  真正要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就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驾驭自我。成绩只是表象,素养才是实质,我们不能只为成绩而抹杀希望,抹杀未来。怀着一颗坦诚的心教孩子作文,教孩子生活,路就在脚下,山重水复之后,我们的眼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堂刚,教师,现居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