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写作创新意识的引发与培养

作者:石从国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怕写作文一直成为学生的一块心病。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点:平时积累素材少,作文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我认为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的命题、立意、布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新的探索。
  
  一、命题的新突破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写出成功且新颖的文章,决非易事。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面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注意命题的新颖性,使文题起到能迫使学生创造的作用,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颖的命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放一段音乐或故事片中的一个片断录音,让学生在听后展开合理联想,写一篇记叙文;或者提供一组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编写一则故事;或者出示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提炼观点;或者给出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进行续写;或者让学生去观察一个场面写一段场面描写……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创造想象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在命题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公式化、陈旧化,注意多样化,使命题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时代感、新气息。
  
  二、立意的新角度
  
  要想写出好文章,还要注意立意的新颖。作文时,教师应树立新观念,不仅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品具有积极的意义;还应学会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让他们放开胆子去思考,放开手去写,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否定,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据说著名女作家叶文玲读书时写一篇《秋天来了》的作文,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地飘到了地上”时,她却认为大家都这么写多没意思,决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结果把秋天写成了一个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子,拂去了焦热,献出了清爽和果实,写秋的云淡日丽、香飘四野,秋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正是这种思维主体在求异中的自我否定,才使得这篇作文的立意高人一筹。类似这种创新的立意还有很多,如大多数人歌颂白雪的纯洁,有些人却批判它的虚伪、冷酷;大多数人赞美石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些人却写石灰见了冷水头脑就发热;大多数人赞美牵牛花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有些人却写它是不能自力的软骨头;大多数人歌颂瀑布勇往直前,有些人却写它不低头看路……
  好的文章不仅要思想进步,能反映时代的精神,还要另辟蹊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布局的新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不妨引导他们从结构布局上多作文章。如采用倒叙、插叙法。有个学生在写《孔乙己挨打》一文时,开头写道:“把他的腿给我打断!”丁举人坐在太师椅里喝令打手们。“哗!”又一盆冷水泼向了孔乙己,接下来又是一阵杂七杂八的棍子。这个同学成功地运用了插叙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就扣人心弦,使读者为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抑扬法,如写某个人物或某个事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先抑,抑是为了更好地扬起。有的可以采用误解法,即通过误会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又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像高中课本中的《雷雨》,曹禺自己也说过:“一部《雷雨》全是巧合。”正是这一巧合,使全剧情节、结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还有的可以采用曲径法,即所谓“一波三折”,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婉转生姿……
  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去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只有多角度多形式地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石从国,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