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

作者:胡永晖




  大抵语文阅卷老师皆为“文化人”之故罢,抑或国人不堪物质生活的竞逐与市俗的喧扰而生发回归传统的寻根冲动罢,总之,近年遴选出的高考佳作多了些悠悠古韵,淡雅书香。不铺秦砖,就添汉瓦;不说唐风,就道宋月。或感叹文化,或文化感叹,以引发思古之幽情,彰显文化之底蕴。士为知己者用,文为阅文者悦。既然炫显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使“阅文者悦”的又一制胜法宝,那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这个问题。一篇文章的文化味儿是怎么来的呢?不妨先读下面这两段文字:
  1.就连鲁迅经过了坟前的彷徨和铁屋子里的呐喊之后,也会在柔柔的灯光下,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朝花夕拾,让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田,在童年水乡的润泽中,在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园,在社戏台,静静地安睡。(冯泽立《漫游的心》)
  2.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第一段文字充满了鲁迅的文化气息和味道。这气息和味道从哪儿散发出来的呢?是从一些暗示着鲁迅信息的词语中散发出来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的名字。“铁屋子”、“水乡”、“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百草园”、“社戏台”,分别是鲁迅先生《(呐喊)自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里的物象。正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为读者构筑了一个鲁迅的世界。
  第二段文字亦是如此,分别用几个物象写出旷远的草原风情、苍凉的黄土文明以及柔媚的江南情趣。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营造文化意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文章中巧妙地组合能传达一种文化气息和味道的词语。如果给这种词语命名,可称之为文化元素。
  说语言丰厚沉重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终是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为此,我们只有掌握一定量的包孕着文化信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元素,并能娴熟地将其和谐地组合在文章中,我们的文章就会形成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文风,这样的文风定会受阅卷老师青睐。
  文化元素从何而来?文化元素其实是文化的积淀物。
  譬如有关“陶渊明”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熟悉了陶渊明的生平诗文后,便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元素: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得名)、五斗米(诗人有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遂挂冠隐居)、东篱(诗人有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代归隐之意)、篱下菊、南山(即九江庐山)、带月荷锄(诗人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菊花酒、桃花源、素琴……倘若作文需要“陶渊明”的信息,我们在表达中,将以上这些文化元素点缀在语言之中,那么,相信我们的文章定会营造出一种幽远深邃、古香古色的文化意境。
  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有的同学也许会问,作文中多一些文化元素的确有事半功倍、化平常为新奇的功效,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多获得一些文化元素呢?没别的途径,方法只有一个:博览群书、勤于积累。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文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你可以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梅子时雨,和她在荷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上信步徜徉,共同采摘康桥下河中的水草;你可以和海明威帮助老渔父桑地亚哥抗拒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伟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成为知心朋友,你的腰板会因此挺得特别地直。
  清灯下,左手执黄卷,右手捧清茶,如果窗外再有一轮明月,院里再有几缕荷香就更美妙了。月光下,呷一口浓茶,聆听作家们用笔敲响的岁月回声,激起你心海的浪花朵朵。让浪花撞击你的心灵,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汇成一道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心和月亮。无论你身处何境,只要能静下心来读书,那么,你湛蓝的心空上就会点缀着一轮明月!
  胡永晖,教师,现居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