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积累
作者:付道峰
因此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既要热爱生活,又要搞好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泼洒成文,可见材料积累在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材料积累,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积累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规范积累形式,养成良好地积累习惯。我确定的以下两种积累材料的基本形式:第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读者通过阅读相应地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这一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笔精华摘抄,一类是美文感悟积淀。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些积累的材料可以作为晨读课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不断地诵读甚至必要的背诵,这些材料才有可能内化成学生的语言。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的活动中,可以根据这两种形式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两个材料积累本。每个笔记本可以这样规范:第一页,留下作序言用,第二三页留下编目录用,第四页开始为材料积累的正文。每次积累的材料原则上只占一页,要注明日期与类别。如果是第二种形式,还要注明出处,学期结束后,还可以在笔记本后写一个小结,然后保存。通过这样的要求与督导,学生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当然养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经反复历练才成,其艰苦性可想而知,忌一曝十寒浅尝辄止,需要师生付出更大的努力。随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材料必定越来越多,写作时自然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现象出现了。
二、创设材料积累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源”可“溯”。每个学生的藏书有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如何使之有足够的阅读量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即把全班师生的个人藏书统计起来,汇编目录表,全班同学每人一份,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其次,每人每学期力争订一份报刊或者小组内合订一份。让这些报刊在班上充分流通。再其次,尽可能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要求。最后,搞好校报的发放与宣传展览工作,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让学生有“源”可“溯”,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为学生创设积累材料的广阔天地。
三、引水入文,激活作文。大量占有材料,只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用好用活材料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还有一个点拨诱导的问题。在抓这一环节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搞好优秀文章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类型的作文训练时,可选优秀作文2~3篇,选用开放式的教学,还批改权于学生。其批改过程可由老师范读,亦可学生范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诱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加工材料和组织材料的。使学生的大脑中贮存一个个美文例子及其运用材料的技法。其次,教师“下水”示范于生。对于一些难以把握的文章,教师有必要发挥主导性,给学生做榜样,学生从中明白老师是如何选择材料、加工材料和使用材料的,从而受到较大的启发。再其次可以进行写作活动现场展示,让“死”材料“活”起来。进行这一活动时一定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负责现场点拨,尊重学情。活动过程可根据一定的文体,选择学生所积累的一些材料进行分析加工运用,怎样加工怎样运用,要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这一过程,从中悟出些道理来。这样,一件件鲜活起来的材料,会让学生有原来如此的彻悟,会有如鱼得水的兴奋与快感。久而久之,便会真正做到会用材料,善用材料,写好文章。
“生活是写作源头的活水。”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读文也好,体察生活也好,对学生来讲,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自当引导学生为此而努力。但积累的材料不能限于理解,而要重在运用。在运用中,学生的积累方能化为一种习惯,语文才能有用。习惯的养成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付道峰,教师,现居山东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