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怎样学好文言虚词
作者:黄 卡
一、学习虚词让教材尽其所用
《语文新课标》规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教材的选编力求体现两者的统一。从工具性而言,教材的意义在于把知识贯穿于其中,离开教材,也就离开了学习的基石。文言文的学习更为突出。许多典型的篇章蕴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而且在教材中落实文言知识的学习,符合文言知识学习注重语境的学习规律。
1.前后关照,逐个丰富。虚词的意义用法不会全见于一篇之中,有的篇章相对丰富一些、集中一些、典型一些。要培养学生知新温故的习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完善虚词的积累。例如“其”的代词用法,俯拾即是;但是表第一人称的用法,只在《游褒禅山记》的“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出现;“其”作语气助词,可以表各种语气,分别在“其(表反问)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反问)可怪也欤”、“其(表推测)皆出于此乎”(《师说》),“汝其(表期盼)勿悲”(《与妻书》)三篇不同篇目的文句中出现,如果缺少前后联系,无法全面落实“其”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的就丢了旧的,需要我们及时提醒,适时联系。做到前后关照,必须熟悉教材,独立的篇章才能结成“网络”,随时“点击”,为我所用。另外,18个虚词在教材中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循环巩固,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巧借经典,重点攻破。《劝学》中“而”的用法最为集中:“青取之于蓝,而(表转折)青于蓝”,“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已”,“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而(表因果)神明自得”,“锲而(表承接)舍之”。《鸿门宴》中“为”、“所”的用法相对集中:“旦日飨士卒,为(介词,替,给)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介词,被)所虏”,“且为(介词,对)之奈何”,“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呢)”;“若属皆且为所(表被动)虏”,“秋毫不敢有所近(所字结构)”,“所以(表原因)遣将守关者”。结合《鸿门宴》和《过秦论》可以落实“因”的基本用法:“因(趁机)击沛公于坐”,“项王即日因(于是,就)留沛公与饮”;“因(沿袭)遗策”,“因(趁着)利乘便”,“因(凭借)河为池”。在经典篇章,集中学习,时效明显。
3.识记典型,简化理解。虚词某一用法出现的文句特别少,则可视之为典型,此句不记更待何句。“其”作语气助词的有关例句在目前的教材中寥寥无几,前面提到的例句堪称经典,也自然成为各类参考资料书的“常主”。另如“之”为提宾标志的,《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因”解为“趁机”的,《鸿门宴》中的“因击沛公于坐”;“而”作代词的,《项脊轩志》中的“而母立于兹”……抓住这些典型例句,强化理解,直截了当。
二、重点做好特殊虚词的理解与学习
在虚词的各类用法中,具有普遍与特殊之分,普遍常易于掌握;特殊常或成难点,或成辨析标志。例如“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为提宾标志的用法;“其”语气助词用法;“焉”兼词用法;“而”的代词“你”用法;“为”句末语气助词用法;“与”句末语气助词用法。重点理解识记特殊,既是完善积累的关键,又是减轻负担的良策。
三、清楚考法使学习有所侧重
各个虚词的特点不同,决定了考查的层面的不同,学习与复习都应该体现出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方法落实掌握。复杂的如“以”,有多个考查层面,(一)辨析介词和连词,(二)介词中要辨清解释,(三)连词中辨清关系。简单的如“而”“则”重在辨清关系,“于”“乃”重在理解识记常用义项。“且”通过组词,“暂且”、“姑且”、“并且”、“而且”、“尚且”、“况且”可以更好落实。复习时,从不同的层面入手,由单一到整合。做题时,审清考查层面,明确命题者意图。
黄卡,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