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丹纳社会学批评角度论菲茨杰拉德

作者:刘钟灵




  丹纳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这种社会学批评角度为作家作品的研究打开了多个侧面。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表现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因而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编年家”。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小说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艾略特曾说“这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所迈出的第一步”。在1998年美国蓝登书屋评选出“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100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居第二,遥遥领先于其他的美国小说。菲茨杰拉德以大量的小说、日记、书信等形式忠实地记录了美国二三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喧嚣时代的细节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变化,他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又经历了战后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他自己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亲身体验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他的人生与作品虚实结合,但因酗酒英年早逝,为他的年代唱了一曲悲凉的哀歌。
  
  一、家族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祖籍是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附近的一个农庄,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他曾给南方军队当过向导。随着南部联邦的战败,也“削弱了他的雄心壮志。但是古老的南方风情以及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习俗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深为怀念和向往。”父亲的南方情结使菲茨杰拉德对南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写作中明显体现出了这一点,写了许多与南方风情有关的小说,比如《最后一个南方女郎》等。菲茨杰拉德的母亲家境优越,她从小就可以在圣保罗市的圣母学堂和纽约市的曼哈顿维尔大学等有名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这位阅读丰富,多愁善感的母亲连续夭折了两个孩子,精神上蒙受了很大的打击,这也使她对菲茨杰拉德这个独生子格外宠溺。母亲的许多行为令菲茨杰拉德感到尴尬,与她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菲茨杰拉德的三代远亲是美国国歌的歌词作者,这一直是他的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为了纪念,他父亲为他取了和那位先祖同样的名字,表明了他的父母对这个独子的厚望,日后他也经常以此来激励自己。
  对于他的父母和家庭的看法,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193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自食其力》中,以深切的笔调表达了他对父亲的真挚感情。他写道“我爱我的父亲——这种爱始终珍藏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常常回忆其父亲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并仔细揣摩他的良苦用心”。他在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出版的扉页上写着“虽不十分恰当,但我仍想将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菲茨杰拉德的中西部出身,爱尔兰的血统,信奉天主教,英俊的相貌,普林斯顿学生特有的气质为他带来了好运,也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重的麻烦。他这些种族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他的小说里有清楚的表现。
  
  二、环境
  
  从家庭环境来说,菲茨杰拉德小的时候家境富裕,并且因为是独子,深受母亲的宠溺,所以小时候曾明显表现出骄纵的一面,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突出,但却总想出人头地,引人注意。他在读预科学校的时候,就屡屡在校刊上发表作品,在田径场和演讲比赛中崭露头角。后来父亲生意失败,他们一家只能依靠母亲家的力量存活下去,最终是借助亲戚的力量进入美国的贵族大学普林斯顿。这样的家庭背景给了他骄傲与自卑共存的性格,并在他日后的生活里有诸多体现,他想在任何环境里都可以有显示自己的机会,甚至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他过于热衷课外活动,各门功课成绩平平,但在足球场上却异常活跃,“因为这既是他十分喜爱的运动,也是他得以在同学中建立名声的最佳方法”。但他却因为太多的学校和社会活动导致课业无法跟上进度而不得不休学一年,付出了代价。
  他对于别人的优秀或成功,自己又有些无奈卑怯的落寞。从他小说的男主人公身上时常能发现他自己的影子,盖茨比深爱着黛西,但面对强悍的汤姆,他只能无措地笨拙地请尼克从中牵线帮忙,在见到黛西时却又毫无自信,只能通过炫耀他的财富为自己增加勇气。他向黛西展示他昂贵的衬衣,像只雄孔雀一样迫不及待地开屏。
  他的家庭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形,他追求珊尔达数年,最后是因为他的小说《人间天堂》的成功,一夜之间获得了财富和名誉,珊尔达才答应嫁给他,他的婚姻不可不说与金钱有着脱不掉的联系。他的妻子是有名的交际花,拜金女郎,无论到哪儿都希望自己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她甚至嫉妒她丈夫的才华。菲茨杰拉德由于他这位漂亮妻子,增添了许多麻烦和烦恼,要靠写作挣大笔的钱供二人挥霍,被珊尔达打扰不能安心写作又一直担心妻子惹出的风流韵事,不胜其扰只能借酒消愁,终于殒落。
  从周围文学环境来说,他进入普林斯顿之后,结识了许多在文学上对他影响深远的朋友。早在读预科的时候,他与查尔斯·唐纳荷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常在一起踢球,并积极为校刊撰写文章。唐纳荷后来成为颇有名气的文学编辑,也成为他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原型。还有他一生的挚友,美国著名的评论家约翰逊,著名作家毕肖普,等等,这些校友在大学时期就聚会写文章,办报纸。尤其是约翰逊,在创作上给予了他很多的指导,又如亲切温和的长者那样使他幼稚的心灵得以不断成长。日后,菲茨杰拉德夫妇不断去欧洲游历,结识了诸多世界著名作家,如英国大戏剧家肖伯纳,法国著名女作家斯泰因。菲茨杰拉德是沙龙的热切参与者,并且得到了许多前辈的赏识和提携,斯泰因称赞他的作品时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了当代的世界,正如萨克雷在《彭登尼斯》和《名利场》中再现了他的世界一样。”这样的生活使他的创作力和知名度得以提升,并且对他的作品场景描绘也有很大影响。
  
  三、时代背景
  
  菲茨杰拉德所处的时代是美国文学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正当他们这群青年人处于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年龄时,人类史上第一次最为残酷的战争打响了,许多年轻人响应美国总统号召开赴欧洲战场,并以之为无尚的光荣,然而战争为他们留下的却是死亡、伤痛、伤感、低落,于是他们开始对信念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迷茫。然而整体来说,美国又在大战中损失不大,战后由于欧洲的衰落而地位飙升,且经济空前繁荣,年轻人带着这种迷惘情绪生活在突如其来的纸醉金迷里,时髦女郞,地下酒窖,彻夜的寻欢作乐,却又在这背后有着自己的思索,这一时期的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亲身参加了一战,战争给了他身体和心灵上终身难癒的创伤,他的作品题材也大多与此有关,如《永别了,武器》,《太阳依旧升起》都是描写从欧洲战场回来的美国年轻人身心的苦闷。
  而菲茨杰拉德由于没有亲身经历一战——当他正准备开往欧洲时,一战结束了,对战争的体验并不深刻,他因此颇为遗憾。他的作品更多地记录了美国二三十年代的年轻人在爵士时代里的言行举止,他也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诗人兼梦想家的气质和风范,以及他那非凡的能在同一时间容纳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相互对立的情感,却能不受干扰、照常思索下去的本领”,虽然描述了一个浮躁时期的种种社会浮华的风物,但行文之间总是流露出日薄西山的哀伤。这些形成了他一个相对固定的写作特色,《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都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几个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重访巴比伦》,《雕花酒缸》,《五一节》,《一颗像里茨饭店那样大的钻石》,《阔少爷》,等等,最后无一不是以幻灭的结尾收场,开始的热闹喧哗都像天空中绚烂的烟花轰然鸣放后就寂静无声,归于湮没。
  这也正是美国当时的社会写照,二十年代极尽富足,而进入三十年代,突然爆发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一落千丈,曾经使美国人深信不疑奉为民族信仰的“美国梦”破灭了,苦苦奋斗最终并不一定会成功,除了精神,毅力,还有许许多多东西是无法把握的,正如盖茨比面对着黛西家那盏绿灯,总觉得虚无飘渺。
  一个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内容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的那样,“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他犹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他的身后还有更广阔的声音。莎士比亚的伟大无人质疑,但是若观照当时整个英国,大戏剧家不乏其人,正是有了这一批戏剧家所创造的好的环境,才有了莎翁的横空出世。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诗人有现代派诗歌的鼻祖T.S艾略特;小说家有海明威,德莱塞;戏剧家有美国伟大的尤金·奥尼尔。所以菲茨杰拉德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现象,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他特有的风格和特色,与他的家族,所处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从这三个方面来对作家进行分析,对作家的深入研究是深有裨益的。
  刘钟灵,女,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