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学会感恩

作者:李爱英 胡美众




  68岁的杨勤冀因女儿杨丽娟过分迷恋刘德华而跳海自杀,我想作为一个父亲,他有理由关心女儿,满足女儿。但是作为家长来说,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女儿今天的结果,他负有主要的责任,因为他没有真正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岂不可笑?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抚育责任,不仅仅是只把他养大,而更应引导教育他如何成人、做人。现在这位辛酸的父亲做到了吗?肯定没有。鲁迅先生说过,要培养天才,首先要培养适合天才生长的土壤。这位父亲给女儿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锻炼的机会了吗?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格外珍惜,百依百顺,一味的溺爱孩子,使得很多孩子不知道感恩和惜福,同时,还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片面的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就会一好百好。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历练人情的机会。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家长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们,而不扪心自问,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正是由于我们对孩子缺少必须的感恩教育,才致使这种现象的出现,所以说对孩子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已势在必行!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首先,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感恩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更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父母对自己父母的所作所为又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对自己永怀感恩之心,孝敬自己。将心比心,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用自己孝敬长辈的实际行动化为孩子孝顺感恩的启蒙之举,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谈及其他。也惟有如此,人类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保存和发扬,人性的光辉才能闪耀不息。生活中有些家长经常深有感触地说:“哎呀,真是不养儿女不知报母恩!”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种成年人的有感而发,虽然这样的“感恩”值得赞赏,但终究来得迟了点,为什么非要到成年后,才油然而生报恩之心?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乃人生之大悲哀也。倘若父母一旦撒手西去,做子女的纵想报恩,亦已晚了。这样的“感恩”感触又有什么作用呢?再说,这样的知恩图报只能是生存体验后的人生感慨,而非人生境界的真切体现,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自己对待父母尚且如此,又怎能去要求孩子呢?
  作为个人来讲,一个人对于社会、父母、亲朋好友、周围环境,要永存感恩之情,也只有感恩之情长存己心,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才能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扬光大。感恩,对人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构,个人品格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漠仇视的心态、自私自利的想法必将成为个人、事业发展桎梏,愈来愈为社会、他人所不齿。所以我们必须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报恩。我们要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就学会关心别人、善待别人,永远铭记与人为善、“受人滴水恩,当以涌泉报”,甚至要以德报怨。倘若天下的所有家长都这样去做了,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必将更加亮丽。
  其次,对学校和社会来说,应创设一种褒扬感恩、提倡回馈的环境和机制。现在,一些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依然是采用陈旧呆板的说教,不重视方式方法的改进,这又怎能赢得学生们思想上的共鸣呢?因此,我们今天必须更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寻求更好、更适合学生思想的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配合、乐于实践。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让感恩教育、回馈思想进入课堂、走入社区,通过一些吃苦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多一份生活的积累,而不只拘泥于口头形式,使他们对感恩思想的印象更为鲜明和深刻。
  同时,感恩教育的实施,还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我们应做孝敬长辈、关心社会的典范和榜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感召他们。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感恩教育的实施,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倾情付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不仅是人精神上的救赎,而且还是个人良知的反哺。只有怀有感恩之情,人才会活得踏实、快乐,也只有永怀感恩之心,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李爱英,胡美众,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