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标所体现出的多元化教育思想

作者:黄旭阳 曹红波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盛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不停地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国家又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于是就有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希望通过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
  新课标从各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性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目标都进行了改革。纵观整个《标准》,我发现它主要在提倡多元化教育。现在我就简单地谈谈多元化教育的表现。
  
  一、课程性质的多元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们主要以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为主,也就是说以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比如汉字的拼写、汉语语法规则的掌握、重要文章的背诵、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间的转换,等等。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确实非常重要,人们日常的表情达意、看书读报、信息交流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语言文字没有学好,在生活中就会闹笑话,古人不就流传下来很多这样的笑话吗?现在人们也认识到一个人不光应会说会写,还应具有内在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如果道德修养不高,即使语言运用能力非常强,那他对社会也不会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教育家们就提出了语文教育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是一个大词,在中国古代指相对于“天文”的“人文”,即如《易经》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古代指相对于“野蛮”的“人文”,如古罗马时期,该词的拉丁文原意是指文明与修养,以区别于蒙昧与野蛮。不论是古代中国或古代西方,“人文”都包含了教育的意味,或者说,“人文”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其实“人文”不外乎对人的关怀、尊重、理解,对生命的需求、生存状况、心理需求的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和熏陶,让他们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来获取人生启迪,来感受人性中的理解、宽容、责任和关爱,等等,让他们趋向真善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新课标注重了语文课程性质的多元化。
  
  二、课程目标的多元化: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均衡地发展。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表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锻炼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应得到充分地锻炼。过去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虽然在考试中能得高分,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低能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得需要,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知识的多少并不代表能力的大小,一个人拥有很多知识,并不表明他的能力就很高。只有把他的知识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能有效地解决新的问题,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能掌握解决的方法和过程,要能弄清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要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探索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凡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他们都会掌握得非常牢固,并且还会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它的领域,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说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让他们懂得对贫困受难的人表以同情和关爱,对敌人或犯罪分子进行打击和批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必修课和选修课
  
  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教材与原先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这一点与大学教育比较相似,这就说明从新课标到配套教材的编写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新世纪语文教育的趋向,那就是大学语文将主导中学语文教育,将结束近20年来中学语文教育自成一体的格局。大学主导的外在标志很明显地表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从单元设置到篇目选择,与大学语文非常相似。统观语文教材,发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作品体系来说,大致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究,等等。其中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部分不光有古代的作品,还有现代和当代的作品,这些全是经典之作。教材中还选用了一些经典的戏剧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语言文字应用部分能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流。文化论著研究部分能教育学生如何作课题研究。教材内容齐全,只要与文学有关的内容、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几乎都有选文,让学生涉猎面广,对文学、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既能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还能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应用文,可谓是一举多得。
  2.从作品体裁来说,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记叙文能通过记叙、描写来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让学生在细致地描写和叙述中陶冶情感。议论文能向学生传达深奥的道理,锻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说明文能准确地介绍某个事物,让学生对即使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也能了解得很清楚,充分发挥了语言文字的超时空性,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带来方便。
  3.从作品的来源来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还让学生了解了外国的文化传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这两种文化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普希金的《致大海》,等等。有古代的,也有现当代的,以前的教材很少有当代的作品,现在新教材又增加了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如张抗抗、王安忆、金庸等的作品。
  4.从作品流派来说,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如诗人杜甫的诗歌。教材中选用了杜甫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向大家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变化历程,也反映了杜甫多灾多难的一生。有浪漫主义作品,如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一向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夸张,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飘逸潇洒的李白。有现代主义作品,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变异、荒诞和离奇。还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马尔克斯的《等待戈多》,等等。
  5.从文化的多元性来说,有孔子的入世思想,如《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等;有庄子的出世思想,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屈原、诸葛亮的积极用事,如《离骚》、《屈原列传》,《出师表》;有陶渊明的归隐,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懂得中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从而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6.从语言的运用上来说,作品中有规范的汉语,有外来语,也有网络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外国作品被翻译过来,外国的语法语汇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中国,进而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教材。另外网络也慢慢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也就运用到了网络语言,这种做法能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只要我们作为主流的汉语不被偏置,只要汉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处于稳定状态,我们就可以允许多种语言的存在。这是新课标向我们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说语言是不可能纯净的。
  黄旭阳,教师,现居湖北随州;曹红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