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作者:吴丽嫚




  联系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完全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不如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由此我想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妨学学国画的这种“留白”艺术,在课堂上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一、语文教学中留白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美国教育家哈·曼也曾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积极主动地扩展新的知识领域,是新课程教学中所追求的方向。教学留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追求和谐的强烈冲动。“留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并产生主动去“填补”和“完善”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去“填充”,完成被省略的内容;有时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有时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让学生参与“创作”。学生在填补和完善那些“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的过程中,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2.调节节奏,吸引学生。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一节课45分钟,我们不可能要求初中学生始终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的亢奋状态。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的结合。张,即让学生有节奏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缓和,思维处于一个平和状态。张而不驰,使学生刺激过度,弦绷过紧,久之必断;驰而不张,拖拖沓沓,则导致学生精神松懈,注意力分散。那么调节好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就显得很重要。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在激烈的思维活动后或者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段落结束时,可安排适度的教学“空白”,从而有效地调节大脑,减少疲劳,让学生咀嚼回味所讲的内容。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适度的教学“空白”,使学生心领神会,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只有节奏感强,层次分明,课堂气氛才能鲜活生动,进而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
  3.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明确了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丰富性,承认学生个体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性和选择性;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应该是语文课广泛运用留白手法的理论基础。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对语文问题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味的强调教案的周全和按既定目标实施过程的完美,恰恰是一种不周全和不完美。因为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学况的把握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思考和挖掘甚至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相当具有教学价值。拉着缰绳牵着学生转的做法无疑会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和合理的审美趋向。适当的留白,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添了课堂的生机,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由此还可能增多师生心灵碰撞的结合点,甚至会给教师带来发挥的灵感。
  
  二、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
  
  1.知识上的留白。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他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问,例如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都是难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若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即使能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若逐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先生”相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不仅能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而且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目的。
  2.表达上的留白。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课堂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在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时,讲到一定程度嘎然而止,故意给学生留一小段时间,让其默默思考,在静思中孕育着贯通的种子。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时,可以这样表述:“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话到此处突然停下,让学生去回答。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会填补空白作出判断。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3.思考上的留白。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4.心理上的留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有位教师在教读《孔乙己》时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是汹涌的情感熔岩。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吴丽嫚,女,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