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杜 星




  一、理论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中,学会宽容和沟通、协作和分享。它有效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了良好地非认知品质,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对教师讲授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尽管课堂教学改革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大部分课堂仍然沿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养成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忽略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学习。
  
  三、教学设计
  
  课例:《近体诗六首》和《词七首》
  教材分析:这两篇课文出自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三单元的重点是鉴赏唐诗宋词。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此外,这两篇课文容量很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反而会因为形式的单一和过多的字词解释让学生感到厌倦,费时多而效率低。在此,作者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这十三首诗词的学习。
  这两课的教学计划用九课时完成,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用一课时。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
  1.以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形式,将班级成员分为七个学习小组,确定每组的负责人,并进行组内分工,责任到人。
  2.教师公布本次合作学习的实施计划和各项活动的评分标准,小组讨论并反馈信息。
  3.各小组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掌握必要的知识。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图书馆等途径。
  4.每位同学任选一首诗词,结合相关资料,写一篇鉴赏文章,组内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第二阶段] 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完成对《近体诗六首》和《词七首》的鉴赏和背诵。
  2.归纳“一首好诗(词)的特征”,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就一首近体诗进行鉴赏展示,并进行小组间的评比。
  第二课时: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就一首宋词进行鉴赏展示,并进行小组间的评比。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一首好诗(词)的特征”,归纳诗词鉴赏的方法。(分小组板书,教师总结)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和应用
  学习目标
  1.归纳总结,找出诗歌鉴赏答题规律。
  2.尝试简单地诗歌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运用上述诗歌鉴赏方法解答高考试题。
  第二课时:以组为单位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第三、四课时:自己动手尝试诗词创作,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第五课时:选一位学习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诗人,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学反思
  
  一周半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两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准备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收获是丰厚的。所有学生均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深度都让人感到惊讶,他们很好地完成了那些平时被老师们认为是非常困难的问题的研究。这次教学探索,也引发了作者的许多思考。
  1.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中国式”的语文课堂重视教学结果的展示。大部分公开课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习,将可能出现的问题统统预设出来,学生可以轻松精彩地回答出难度较大的问题,甚至可以当堂写出精彩的文字,这些成为公开课上所谓的“亮点”。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的发言,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确保课堂的精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成为课堂上的“宠儿”。但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这样的课堂上被动接受少量的知识,得不到能力的提升,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的合作学习,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习知识固然重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与合作则更加可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单纯提供知识援助,而是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点。面对难题,学生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筛选信息;碰到阻碍,他们不再习惯性地向老师求助,而是首先考虑用自己的办法解决。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快乐。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掌握这些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将来十分有用。
  2.放开双手,让学生自由行走。
  在这次教学活动开展初期,教师对方案的设计、课时的安排、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预设。活动展开之后,就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开阔,想象力是如此丰富。他们合作分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搜集大量资料,种类丰富详尽,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还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对诗人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时,学生查阅了历史朝代、社会背景、诗人生平等资料,做到知人论世,并且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立体地分析问题。原来放开手,他们依然能走得很好。
  3.学习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生生互助——尊重与理解。高中阶段是学生向社会化转化的重要阶段,有人戏称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学习是高中生的主要活动,他们的交往一般也都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脱离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与和自己年龄相仿、阅历相当、体验相似的合作者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高中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标准,因此,在选择学习伙伴时,他们往往愿意选择与自己能力相近或略高于自己的同学,学习能力弱的同学,经常被其他同学排斥。学生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必须小心谨慎对待。
  (2)师生关系——互助与合作。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卸下“指挥官”的头衔,教师开始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成为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解决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的“高参”。开展小组活动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设计出合作学习方案,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知识储备、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方面做好准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可以给予点拨:更正知识性的错误,传授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当研究的方向与预设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纠正。
  (3)合作与分工——每个人都有长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小组的影响,处理好小组内部合作与分工的关系。
  (4)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学中,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疑难,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评价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展示合作成果既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又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时,要对全组的观点进行整理,汇报时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汇报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汇报能使学生真正地进行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真正地发挥出来。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往往可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杜星,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