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对话课”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作者:周 玲




  新课改实行已经几年了,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升学压力等诸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主体性、独创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遭受着某种束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仍处于低迷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根据课改的要求,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所独具的“语言和心灵交流”的独特优势,大胆尝试,开设了一系列有别于常规的“对话课”,试图从一定程度上打破迷局。结果我惊喜地发现,只要选题得当,准备充分,这种“对话课”课堂上学生们次次反响热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对话课能真正达到感染学生、发掘学生心灵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下面就将我的“对话课”的方方面面(定义、内容、操作程序等)介绍给大家。
  
  一、什么是“对话课”
  
  所谓“对话课”,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交流与沟通的一种课内的语文活动课,是老师顺应学生倾诉或探求的欲望,选取合适的专门话题,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自由展开对话、交流的一种新的专题活动课形式。
  
  二、从哪些方面去开掘合适的“对话课”话题
  
  第一,从班级、学校生活中开掘话题。
  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采,如各种讲座、英语角、运动会、书法赛、小制作、搞劳动、文艺演出等,老师可以从这些生活中挖掘谈话材料。高一学期开学伊始,我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我发现他们(尤其是那些平时一贯怕苦怕累的学生)训练时头顶烈日、口干舌燥,不但没逃跑,反而很认真。据我了解,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支撑到倒下为止。我想一定有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得如此坚强。军训后上课的第一周,我就以“我谈军训感受”为题展开“对话课”。
  第二,从校内、校外及家庭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开掘话题。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喜欢QQ、喜欢打游戏、喜欢探索电脑等,我开展了以“QQ文化伴我成长”为专题来开展对话课。学生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但毕竟处在同年龄段,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父母矛盾、代沟、如何看待贫穷或财富,等等。校外的生活五彩斑斓,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涉猎,如:暑假很长,我在放假前夕即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或打工,或学艺,或踢球,或干农活,或旅游,开学后,我以“暑假生活回放”为专题来上对话课。
  第三,从贴近学生兴趣的某些生活化课文内容中开掘话题。
  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同的时代,又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尤其是那些生活化的课文,学生读起来亲切,感兴趣,甚至学完后意犹未尽,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文本内容中引申出话题来共同探讨。我教必修3中的《项链》之前,调整教学计划,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守财奴》这篇小说,学生对葛朗台的敛财、守财的金钱观、人生观极感兴趣,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项链》,小说中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付出的十年代价使学生惊诧。我趁热打铁,针对学生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以“金钱是什么?”为题上了一堂“对话课”。
  第四,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开掘话题。
  学生不仅仅要学书本知识,而且要关心身外大事。我们的学生经常看报、看电视新闻、收听广播,男生们更是经常在宿舍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就引导他们把争论的焦点移到课堂上。如2008北京奥运、台湾局势、中日关系、美国总统选举等。
  第五,从学生共同的心理盲区开掘话题。
  由于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父母亲望子成龙的迫切欲望、家庭的分裂等原因,当代学生心理上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伤人或自残的恶性举动,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就是针对当代学生这种欠健康或渴望交流、沟通的心理。我认为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不忘适当安排“扫盲”。如:今年的一次周记批阅中,我发现有个学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班上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现象的忧郁——出双入对堂而皇之谈恋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而且很多同学认为不谈恋爱就是赶不上时髦,就是无能。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亟需引导的不良心理,于是以“中学生恋爱之我见”为题展开对话,尽量把他们扶到正轨上来。
  以上五点,仅仅是我开展“对话课”的话题来源的几个方面,其间有交叉、重合之处也无关紧要。其实,只要是能开启学生心扉、打开学生话匣子的,都可以纳入话题,教师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入手。总之,“对话课”的话题越贴近学生,或者越被他们所关注,就越能为他们所理解、所接受,使其精心准备,踊跃参与。
  
  三、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对话课”
  
  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范围,拟好话题,明确目标。
  “对话课”是一种专题活动课,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因此首先要确定交流的内容与范围,并给这堂课拟出一个生动、新颖的标题。如前面提到的《暑期生活回放》、《我谈军训感受》、《金钱是什么》等。
  第二步,布置学生围绕话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临场应变能力偏低,信心不足,让他们做好相关的准备、深入思考甚至写好谈话稿,做有备之战,他们谈起来就会充满自信、语言流畅,并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第三步,课堂操作。
  课堂上,老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常常处在引而不发的推动之中,适时提示、诱导学生展示观点,畅所欲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灵活,始终不失大方向,抓住学生思维因势利导,适当加以点拨、深化。以《暑期生活回放》为例。“对话课”伊始,我先讲述了自己在暑假两个月中的某些亲历和感受,以此诱发学生倾吐的欲望。课堂气氛随即活跃了,学生或诉说、或想象、或质疑、或探讨,我面前展现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张张无奈的面孔……有个学生谈到假期失去父亲的伤痛,泣不成声,我赶紧轻声安慰他,并引导他该如何应对变故,挑战自我,肩负起责任,走向新的生活;有个学生谈到她暑假去工厂打工的体验时,倾诉了压抑在心中的委屈心情,同时以切身体会告诫同学:一定要学好知识,充实自我,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很难立足于社会……我随即告诉学生,当今社会是“知本家”的社会,一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平时要多参加活动,培养综合素质,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
  第四步,活动后,师生及时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课前课后的自我变化——心理变化、思维与认识的变化等;老师总结目标的实施情况,总结课堂操作的成功和有待改进之处。师生共同总结,就能不断完善这种新的课堂形式,“对话课”的路子就越走越宽。
  
  四、“对话课”的效果
  
  “对话课”开展至今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之外,常常有一群同学围住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师,我认为这样的课很好,以后可以多让我们搞一些”、“老师,这节课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学过的东西,心胸开阔多了”、“老师,我还有一件事要说”,有学生单独找到我,告诉我他下次一定鼓起勇气站起来说;有学生在周记中特意告诉我,她从同学们的讲话中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父母的辛劳……
  学生的反应坚定了我继续探索“对话课”这种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信心和意志,我意识到,这种课对老师很重要——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把生活和社会带进课堂,推动作文教学,等等;我更意识到它对学生更重要——学生是何等渴望心灵的释放与交流!我们老师平时给学生说心里话的机会太少,尤其是就某一专门问题集中在课堂上讨论就更少。
  要特别提醒一点,“对话课”毕竟是活动课,限于学生学习精力等因素,一学期不宜开展太多。个人认为,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较为合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一如既往地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之外,更强调了“人文性”的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要“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我认为,“对话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很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它鼓励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可以做出各种文化探究和个性化诠释,究其本质,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是其向善本性的一种释放和张扬,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更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价值观的升华。“对话课”营造了民主气氛,尊重了学生主体,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充满阳光、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优越环境。
  广大同仁不妨放胆一试。
  周玲,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