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杨万全




  一、文本探究
  
  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那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现眼前,但诗中内容显然不仅于此。作者通过对康桥的告别化成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唤醒心中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体会到梦幻般惆怅的惜别之情。
  
  二、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由康桥的景物引向诗人心灵深处,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布置预习任务,采取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思考品味、合作鉴赏、拓展迁移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体悟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准备。
  1、通过网络、书刊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
  畔(pàn)荇(xìng)笙(shéng)篙(gāo)
  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斑斓(书)灿烂多彩。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二)情境渲染,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
  随机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的来,又这样悄悄的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深处。
  (课件介绍徐志摩及康桥情结。)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通读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2、美读 欣赏配乐朗读。提出朗读要求:(1)节奏缓急适当,(2)读准字音,融入感情。
  3、品读 请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4、理脉 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清本诗的思路即:作别母校——泛舟寻梦——作别母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蕴涵]
  (四)思考品味,合作探讨。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2.诗人为什么不与人或校园告别?为什么选择黄昏到星夜这段时间?
  3.意象的选择突出了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诗性语言走入诗人心灵深处的教学,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情感艺术]
  (五)思考品味,合作鉴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明确:①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同,回环呼应——建筑美。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②语言上: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富弹跳性——音乐美。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③意境上: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几乎第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享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诗歌特点上去品味、鉴赏]
  (六)拓展迁移。
  1.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你知道哪些呢?(教师总结: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的送别诗,用融情于景的方法快速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
  (七)总结升华。
  《再别康桥》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表现了极高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杨万全,教师,现居贵州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