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运用自然领悟教学法教好诗歌

作者:李振茹




  语文新教材中有大量文思飞扬、景美情幽的古典诗词精品,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但是不少学生无法进入诗人敏感多情的心灵世界,体会不到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蕴藉之美,当然也就产生不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学习诗歌,只有成为自然之子,认真观察丽日蓝天、晴空鹤唳、云卷云舒的自然之景,用心体悟草长莺飞、柳絮轻飘、花开花落的自然之语,尽情欣赏大山之高峻、大江之奔涌、沃野之平旷的自然之美,才能找到真正的诗情画意,诗歌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化人、启智”的目的。
  一、读懂自然语言,提高道德修养。人创造了语言,但也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语言中。大自然默默无语,把自己的至善至德,用另一种语言形式传达出来,只有贴近自然的心灵才能倾听它,只有热爱自然的诗人才能破译它。冰封雪冻的冬天降临了,天地间充满肃杀之气,万物凋零、草木枯萎。春风吹来,小草却又顽强地钻了出来:从岩石的缝隙里、在贫瘠的荒原上、在干硬的大道边。在小草的生长声里,大诗人白居易听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松柏耐寒、挺拔屹立、不畏风雪。陈毅借它来表现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人们还从梅花的玉骨冰肌、晶莹剔透,竹子的瘦劲孤高、傲霜干霄,荷花的亭亭玉立、洁身自好中听出了高风亮节、铁骨铮铮。方志敏的卧室对联是:“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只有走进大自然,静观万物,仰视浮云,在欣赏中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松柏气节和云水襟怀。
  二、走进自然真实,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现在的学生作文常常充满大话、假话、套话和空话,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主要原因是单调的学习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缺乏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独特感受的机会。学习古诗,尽管有教参的言之凿凿,教师的精讲点拨,现代教育媒体的直观展示,但学生获得的感受仍是间接的,在别人圈定范围内的,须知年龄、气质、性情、心境、文化修养不同,每个人获得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欣赏、评价它所领悟到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同是咏荷,杨万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欣赏赞美之情;李商隐则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似乎包含着难言的隐痛;陆龟蒙却是:“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直叫人肝肠寸断。学习诗歌,只有走进大自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徜徉其中,静观自得,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打开自己的视野,并由此而养成写真意、抒真情的表达习惯。脱离自然,死背词句,把鲜活旺盛充满灵性的优美诗词当做僵死的文字符号来处理,是永远得不到独特体验的。
  三、净化灵魂,超越自我。人的灵性往往为物欲所蒙蔽,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的日常情感,往往带有狭隘的个体欲望和实用功利性,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快感,但在大自然中寻找诗情,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审美情景,无数次地感受、体味美的信息,其日常情感就会纳入审美形式中,获得审美情感,净化人的灵魂。当你走进大自然,那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不仅使你心胸澄澈,超越了世俗的不幸和烦恼,而且使人在大自然那永恒的平静中找到了自己。湖光山色的秀美令人心灵沉静深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崇山峻岭的壮美让人意气恢弘,精神振奋,“山从平地起,云傍马头生”;那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更增添了人们一往无前的力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然美会使人在沉沦中奋起,在失败中前进。当遭遇人生不幸,失去生活希望时,你站在大海之滨,吟诵曹操的《观沧海》,就会感受到宇宙的永恒和时空的无限博大,从而激起超越一切的勇气。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春光正好,给点时间,给点空间,让学生放下书本,到大自然中呼吸一下新鲜而自由的空气,让精神在自由的状态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插上想象的翅膀,向宇宙的四面八方辐射吧!“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你会发现,另一扇大门,将在学生的面前打开。
  李振茹,教师,现居河北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