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

作者:王海英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还能展示世态风情。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场所、自然景物等。它对人物的心理、情绪、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描写社会环境不仅是为了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供典型环境,用来塑造典型人物。
  那么,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种:一、渲染烘托人物心情;二、对比反衬人物心情或人物命运;三、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变化提供可能性;四、为人物改变环境提供条件。下面具体分析之。
  
  一、渲染烘托人物心情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这就是为人物形象刻画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比如为了表现悲凉的主题,而将人物设定在一个凄冷场景中的写法,从而达到二者相映成辉的效果。
  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诗人登高目睹这种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这种把外在的客观景物与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的身心感受融为一体,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凄苦的心情。而一个穷困潦倒、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也就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和烘托更加真切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又如《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两句话用“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鱼塘”这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春的勃勃生机,也表现了“我”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同时也烘托出“我”对母亲能“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由衷的欣慰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对比反衬人物心情或人物命运
  
  文学作品中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强烈对比反衬手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也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鲁迅的《祝福》中三次写到鲁镇祝福时的情景,而第一次和第三次的祝福时乐景的描写无疑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和祥林嫂的死亡都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当祥林嫂“在冬至的祭祖时节”的欢乐气氛中“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而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而大声的说话,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她的精神彻底被击垮。以至于后来为这个社会所抛弃,死在大家一年一度的祝福时节。然而,她死后仍被鲁四老爷且走且高声的叫骂、短工简捷而淡然的回答,更让人感到祥林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冷漠。而我们对祥林嫂本人思想情感的变化、精神遭受摧残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屈不挠对命运进行抗争而最终只能绝望的悲惨命运的根源认识也就更加真切而深入了。
  而以哀景写乐情的写作手法不大常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伤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如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也不会感受到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对于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三、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提供可能性
  
  现实主义小说把环境描写视为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必要条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原则。环境塑造了人物,人物性格的成长、变化,都离不开环境。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如《孔乙己》里对酒店里长衫客和短衣帮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鲜明,掌柜对长衫客奴颜巴结,惟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搀假使杂,能欺就欺。孔乙己的活动场所就是这个酒店,酒店这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也就成了展现人物灵魂的独特的个别的环境。孔乙己穷困潦倒却自视清高,不会营生却好喝懒做,迂腐穷酸却又热情善良的自相矛盾的性格特征,在几个充满了笑声的生活片断中充分地展现出来。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却能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显示自己的学问,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身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更加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罪恶。
  再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从标题上看就可以知道,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环境描写中的重点。林冲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开始他逆来顺受,表现出他性格的软弱;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火烧草料场,高俅父子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他才铤而走险决心上梁山,这显示出他性格的发展;在梁山,他火并王伦,拥立晁盖,又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英雄的胆略与识见。后来,他作为一个坚定的反招安者,一再凸现出其性格的光辉。正是因为把林冲的性格放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描写,真实地写出他性格发展的过程,所以使人信服。小说通过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人物动作暗写,处处紧扣风大雪紧的特点,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鲜明背景,而且也使我们看到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所发生的转变: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直到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促使林冲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转折。
  
  四、为人物改变环境提供条件
  
  环境的影响能改变人,但人物并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对环境能动地加以改造,常常会使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比如,《阿Q正传》中要把握阿Q的性格,首先必须把握阿Q所生活的环境,把握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吴妈、王胡、小D等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环境关系对他性格的影响,阿Q“精神胜利法”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关系中形成的。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境和处境:“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地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赵太爷知道了很生气,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这样典型化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赵老太爷的淫威和阿Q的屈辱地位,阿Q的“精神胜利法”性格特征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但是,阿Q性格的发展,也深刻地显示出其对环境的影响,显示出环境的发展变化。作者从革命前的阿Q、准备革命的阿Q、不准革命的阿Q三个阶段的性格发展变化中,深刻地展示了他所处的环境和人物关系的变化。在革命前,赵太爷在他面前大发淫威,在革命爆发后,阿Q大喊“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则是趋步上前用“老Q”相称,平时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的一群人也都在他面前低声下气起来。这里,就通过阿Q性格和处境变化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既写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又写出人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二者相互辉映。
  也有些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造成悲剧性的结局,或者仅仅起了揭露黑暗现实的作用。如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子君,有争取婚姻自主的极大勇气,不怕家长反对,不顾旁人讥笑,毅然结合在一起,他们改变了自身的处境,但却无力对抗那空寂、冷漠、无爱的人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最终屈从于巨大的压力而告失败。又如《祝福》中祥林嫂对自身命运的不断抗争,却不能敌对强大的封建礼教,最终悲惨死去。
  总之,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只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认真品味分析,才能对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王海英,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