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写作教学方法谈

作者:杨彩云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有两点是这样表述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通过对这两句话的解读,我明白了《课标》对好作文的要求:生活是写作的最丰富的源泉,学生要能够结合自身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不拘一格,有新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然而学生作文现状如何呢?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和参加中考阅卷工作让我看到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没有新意,语言表达如白开水平淡无味,更谈不上写作个性与创意。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呢?首先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没有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感悟美的心灵,对生活中的一切看不到新意,感受不到生活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次,学生的阅读量不够,相对匮乏。即使去阅读也仅仅从内容的角度关注写了什么。至于怎么写,为什么写就很少去思考,把读书作为娱乐和消遣。不能通过阅读积累写作资料,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丰富的积累对写作所起的关键作用。中学生写作也是如此,要想写出好作文,提高作文能力,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积累,正所谓“厚积薄发才能出新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资源,为写作进行积累。从生活体验中积累直接资料;从阅读感悟中积累间接资料。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生活”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好文章都是作者在深切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可是学生总感觉自己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只要善于发现,有新意的好文章就会涌出。
  (一)用事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瞬间独特感受。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我总爱给学生举一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在田间辛苦劳作为你换学费的父母,当你触摸到那双粗糙的双手,难道你不会感动吗?早出晚归,兢兢业业为你们批改作业的老师,那沙哑的嗓音,难道你不心疼吗?社会上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每天在街市闲游,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上学路上,路人随手抛弃的废纸漫天飞舞,你敢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吗?大街上一辆辆板车后面又有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只要同学们把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融进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就能够从平凡中体味到伟大。尤其是自己眼中的事物顷刻间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有了异样的感受的时候,更要能够用思想的大手,把它捕捉住,记录下来,化为永恒的记忆。这种独特的感受往往是他人所没有的,这些正是作文出新意的最好的资料,一定要及时积累下来。
  (二)用活动激励学生思考生活,书写美好人生感受。
  有些孩子对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感受,往往只是想一想而已,时间一长,一些最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就悄无声息的溜走了。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动笔写下来,积累下来,充实自己的写作宝库。
  l、开展“晨读汇报”活动。
  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利用学习之余收集各类信息,借助周一晨读,将两周的见闻(家庭、学校、社会感兴趣的人或事)小组内交互传递。要求学生从芜杂的零碎的原生态的生活现象中,梳理出主题或观点,写成“要闻沉思录”。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升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并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能力。
  2、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每逢寒署假,学生时间充裕,我都会布置社会调研作业:采集当地社区、机关、名人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开学后开展“我眼中的社会”主题式对话活动,使学生生活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对接。从而让学生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让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让宇宙自然的博大精深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及时用笔记录生活,我们就会从生活中开掘出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积累写作材料的最主要方式,是从阅读的文章中汲取对自己写作有用的信息。
  (一)读什么?
  中学阶段,中学生手中都有的阅读材料:《语文课本》、《自读课本》、《作文导报》、《时事报》,教辅材料中的美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必读的名著,还有和学生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各类书籍、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学校图书馆向学生开放,还可以借阅各类书籍。可以说学生的书很多,阅读资料丰富多彩。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充分发挥书的作用。
  (二)怎么读?
  l、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无论是读书,还是看报,一定要拿起笔,案前必备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就及时查阅,扫清字、词障碍。同时,用笔圈、点、批、划,把自己读懂的,有独到见解与体会的句子划出来。还要求学生批划同一类内容时,用相同的符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期的《作文导报》,我都给学生留阅读作业,按时检查,如果没有按老师要求做,打回去重写。做得好的同学表扬、奖励。日复一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感受力就提高了。
  2、用心思考做批注。
  无论学生从文章的哪个角度入手,他们有没有收获,学生是否真的读懂文章,老师怎么检验呢?我就要求学生做眉批、总批,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读报纸,每版不少于500字(批注量最少是阅读量的l/10),这样强项训练就避免学生以纯娱乐的形式来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无法从书中收集有效的信息。
  3、学生交流促提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是说,阅读主体不同,得到的启示与感悟也就不同。每次交作业前,我都让学生自愿结合,把同一篇文章的批注与体会一起交流,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观点,共享学习资料,享受快乐。
  (三)积累什么?
  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章,课堂上结合教师的讲解懂得欣赏文章的美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做积累作业,分类整理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信息。
  1、积累写作材料(内容)。
  初中作文,每篇文章要求达到600字,如果能详写一件事,字数就不成问题,所以,积累典型的事例就非常重要。这些事例可以是自己感动的,感到新奇的,自己难忘的……也可以是一些国内、国际大事(为写小议论文打基础),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整理出来,存入内容库,以备用时及时提取,解决“坐守粮山愁无米”的现状。
  2、积累名言、观点、思想、情感(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随处可见散落在文章报刊角落的很多名言,学会摘录下来很容易。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更新颖的思想作中心,就可以把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来用。如有一个学生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她记住了这句话:“一个是为了生存,一个是为了游戏”,她在作文中选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结尾处恰当引用这句话,议论点题,使她的作文一语惊人,出新出彩。又如:“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含义深刻的语句,只要学生读懂,在作文立意时就能有创意,高于一般同学的思想意识。
  3、积累佳词、妙句、美段(语言)。
  作文语言,无论朴实感人,还是语句优美,哪种风格,都和作者的兴趣爱好有关,更和自己的长期积累有关。作文中在合适的语段恰当引用美文,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有滋有味。即使是教辅资料中的练习,也有可利用的语言。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学生在写作中既可以引用,又可仿句式,使自己的语言表达锦上添花。我的一名学生,平时很喜欢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老舍的文章,读得多了,写出的文字就会有大家的痕迹。正是因为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今年中考我的学生就以优美的语言,赢得阅卷老师的认可,得了高分,这都是和她们平时的积累分不开的。
  4、积累写作技巧(构思)。
  从布局谋篇和文章结构来说,开头、结尾、过渡是作者用心讲究技巧的地方。课外阅读材料不说,仅教材就给学生提供许多可运用的例子。如《我的老师》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把读者带入情境;《女兵墓》开头描写藏北高原的寂寥,用环境渲染情感;《驿路梨花》采用顺叙的方法,层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过渡段由百草园的无忧无虑,自然衔接到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积累丰富了,学生自然的就能够根据作文的题目,选择恰当的结构方法布局谋篇。
  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写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在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写作实践活动的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经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就能够写出思想认识透彻深刻,有独到见解;记叙描写生动形象,有意境;材料丰富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语言丰富,句式灵活,文句有文采有意蕴的好文章。
  杨彩云,北京延庆县十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