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需要培养的四种写作习惯

作者:彭金燕 张世兵




  一说作文,总有学生唉声叹气,一提作文,总是怨声载道。作文,成为学生的心腹大患。是什么,让学生如此惧怕作文?该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前提,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而去大谈特谈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等,无疑是“揠苗助长”,劳而无功,反而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困难的,从而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一种抵触的情绪,使学生丧失作文的信心和兴趣。那么,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古语曰:“不真不诚,不能动人。”写作最为重要的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首先能够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不能感动自己的材料,当然也不能感动别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一个学生写作《我的母亲》,臆造母亲去世的悲痛,而其母竟站在身后。这种现象令人深思。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缺乏良好的作文习惯: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文贵情真。古往今来,哪一篇传世之作不是作家的血泪之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用《红楼梦》昭示着我们情真真,方意切切。
  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缺少真实性的文章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惟有真实,才能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才能胸有成竹,行云流水。一旦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作文就会一气呵成,且富有感染力。记得一位学生习作《板栗飘香》时,选取母亲为女掰板栗食指肿疼一事赞美母爱。此文写得令笔者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培养观察感知勤作日记的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学生写作时,最怕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旦作文,头皮搔搔,钢笔咬咬,拿来抄抄,敷衍潦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大多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犹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不留心观察不及时发现,是不可能采掘到的。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开拓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必备的作文习惯。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了这双“眼睛”,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然后记下来,可长可短,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议论,形式不限,内容不定,但需一日一则,这就是日记。多观察,多日记,写作时素材丰富,自然得心应手。老舍先生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天上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勤作日记的习惯。
  
  三、培养多阅读多练习的习惯
  
  郭沫若先生有诗曰:“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广采博取,集思广益,自“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故必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吟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四、培养多思考多修改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动笔之前,要思考写什么,怎么写。吕叔湘先生说:“写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一个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问题。认识不清,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这要求我们构思、打腹稿。要多思考,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写作时,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作文训练中,好多学生在打完草稿后就立即把它誊抄到作文簿上,然后就交了了事。再看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总是病态百出,究其原因是缺少修改。因此修改的习惯必须养成。作文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加工、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只有通过修改,才能达到去粗存精,改错为正的目的。修改对于作文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时“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自然能够写得有血有肉,或畅达朴实,或精辟凝练,或隽永清新。只要我们能够指导学生多留意生活,多阅读多练习,多思考多修改,自然能够扎扎实实的作文,写作水平也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彭金燕,张世兵,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