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材料作文立意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作者:程子竹




  作文题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况: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其中材料作文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又能考查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还能有效检测学生创造想象和理性思辨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画材料、图表材料等),从中提炼概括出隐含的观点,然后把这个观点作为材料作文的立意,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散文的主旨,才能正确地展开文章的思路。因此,透彻的理解、准确的提炼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一段材料隐含的哲理,有的学生一目了然,有的学生,尽管老师介绍了很多方法,如:抓关键词、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面,举的例子也不少,提炼概括仍然是隔靴搔痒,甚至是南辕北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学生阅读不认真,分析不得法,而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在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材料的创设者往往通过一段文字,一幅图画所流露的情绪、思想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生通过思索及联想作出相应的回应。学生的人文素养没跟上,启而不发自在情理之中。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图画材料作文“摔了一跤”,如果考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没有关注教育的方法,不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道理,怎能准确理解漫画的含义呢?在作文中出现了立意的五花八门,诸如环境保护、和谐、公德等等也不足为奇了。
  再如,2007年湖北高考题中关于“母语”的作文,部分学生由于对“母语”没有最基本的认识,把“母语”错误地理解成母亲的语言、母爱,甚至反弹琵琶,否定了母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题意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不能准确分析推断一则材料蕴含的态度、主张、观点是制约学生作文思路正常展开的瓶颈。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处世方法、思想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超脱于机械训练、反复做题的循环怪圈,只有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才能实现与原材料心灵的契合、感情的共鸣,轻松而准确地把握作文材料中蕴含的哲理。
  因此,要提高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中学语文教材的确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语文必须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语文分内的事。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思想教育的有利因素,进行课堂延伸。
  例如,阅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时,可作这样的延伸: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多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如今,在环境灾害日益频繁、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加重的时刻,读到孟子的发展观,我们作何感想呢?因此延伸到科学发展观。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触龙利用了赵太后的什么心理劝说成功的呢?学生回答:疼爱孩子。触龙认为应该怎样算是真心疼爱孩子呢?学生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经过了两千多年,这句话依然能给我们深远的启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请你们结合自己体验到的父母之爱,说说什么样的爱才是对自己有深远意义的爱。通过讨论,轻松地得出答案: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阅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以“梦想”为话题,引出正确的命题:信念支撑人生,梦想成就未来——梦想是美丽的,有梦想的人生是绚丽多姿的——要使理想的宫殿变成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一声不响地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
  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而且也为写议论文准备了丰富的论据。学生如果能善于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写作材料,也不会为材料的贫乏而苦恼了。
  程子竹,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