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写作教学经验谈
作者:袁建娟
一、写生活,说真话。
平时作文,要明确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素材,说真话,写真情。如学习了杨绛的《老王》后,可以启发学生写生活中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善良,学习他们的美德;了解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的故事后,可以告诉学生:自1945年12月24日升起联合国大旗以来,从没因哪一国元首的去世下过半旗,而中国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下半旗不算,还要求各成员国将国旗叠成小方块收进抽屉。我还告诉学生:中国是文明中国,金银财富不计其数,可总理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当时的中国有10亿人口,可总理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然后,请同学们将从报刊杂志上看到的贪官污吏与周总理进行比照,写成小论文,感受总理的伟大与崇高,接受总理的人格熏陶……
二、多修改,勤反思。
有人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石头记》曾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光最后一页就修改了30多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对习作进行多轮修改。
修改的过程是明晰思路的过程,更是锻造思想的过程,重在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如一个学生写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话题作文,内容是妈妈为自己整理旧衣。文中写到父母多病,家境贫寒,妈妈省吃俭用为“我”买新衣,她自己却一直穿着“我”的旧衣。这篇文章反映了小作者的家庭实际情况,而且,思路流畅,一气呵成。可是,文章中却隐隐透露出小作者对父母的抱怨和自己满腹的委屈。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修改价值,找来这位同学,她却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评她的作文,主要原因是怕学生了解了她的家庭困境后瞧不起她,她说这样的家庭让她没脸见人。当今校园,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个学生的担忧很有普遍性。作文即是做人,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认可、都没有勇气面对,将来又怎么可能去孝敬父母,面对人生道路上更大的苦难呢?我觉得这正是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生命质地的一个契机,应该引导小作者进而引导全班同学正确看待家庭、对待父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尽自己的所能为父母解忧。几番开导,小作者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我先让这位小作者在全班读了原作,请同学们帮助作者找出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并提出修改意见。而后,又让小作者多次对文章进行了修改。最后的定稿,结尾是这样的:“在农田里,时常会看到一个妇女,时时穿着旧衣服,有时时髦,有时土气;有时鲜艳,有时庄重。母亲似诙谐喜剧里的一个角色,只是我,怎么都笑不出来……”愧疚、不安之情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动。
三、广批阅,快反馈。
作文写成后的一两天,学生最想知道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他们不但没有了这一期待,连自己所写的内容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老师也有惰性,没有个10天半个月,是不能将学生作文批改完毕的。为了克服惰性,教师要自我加压,作文写成后三天内完成讲评。
批阅学生作文时,有人主张每次只批阅三分之一,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再说,看了学生作文,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还有,跟其它学科不同,如果真有感慨,平时默默无闻甚至是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有可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批改作文时,教师不漏批任何一本。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的作文情况做好记录,特别挑选出思想上积极上进的佳作和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有偏颇的文章,为讲评作文、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做好充分准备。
讲评作文时,教师不仅介绍全班作文的总体情况,还逐个点评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对有思想问题的学生,教师及时找来个别谈心,跟他们谈人生、谈理想,扭转他们不正确的想法。
学生作文写好后三天内讲评,满足了学生的期待心理;讲评时的逐个点评,使学生看到在老师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他们会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体验到老师对学生的极度真诚、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这些情愫会反作用于学生,促使他们写生活,说真话,做负责任的人。
袁建娟,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