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作文的亲情指导及其他

作者:李海霞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仍然是谈写色变,挤牙膏似的写作导致了文章内容苍白无力,甚至是无病呻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亲情指导,消除畏难情绪。
  
  “情感”是创造的动力,是人体内在的一种潜意识。在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不良的思想情结,产生某种激情,触动灵感,调动潜能意识。所以在写作前,教师对作文的要求不要过多,限制不要太死,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倾吐心声,释放压抑心灵的一个机会。在写作要求的大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命题、选材、构思等,使他们的身心放松、随心所欲地写,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可以入文。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介绍自己学生时代的写作经历,叙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最好有计划地和每次习作联系起来。如:以“那一次,我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教师就可拿自己“后悔、尴尬、气愤、感动……”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感染学生,创设真情流露的氛围,让学生心灵颤动,让学生的笔下生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能感动人,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嘛。
  作文交上来后,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批阅时,要认真、细致,用温情的话语拨开学生心头上的迷雾,用鼓励的话语扬起学生写作航船的风帆。让学生把日记、作文当成与老师交流感情的一个平台,营造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
  
  二、广泛阅读,积淀文化素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和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创造欲望等。所有这些宝贵的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是课内阅读。因为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文章。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等,就可以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断;还可以根据作文计划的需要,组织学生分析、欣赏、讨论课文中的有关章节,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专题搜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体裁,指导学生分专题地记住一些典型材料;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阅读和背诵积累名著名篇、唐诗宋词等,这些都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经典名著更是学生取之不竭,积淀厚实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精神食粮。美国的赫钦斯认为:“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重点阅读两三部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能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当然,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也为学生获取有关资料,开阔视野提供了帮助。
  
  三、勤于动手,储存写作能量。
  
  读写是一对孪生姐妹,一定让学生结合所读坚持写读后感、作读书笔记、摘抄美词妙语、仿写、改写,不间断地进行练笔,及时采撷阅读过程中的语言文化信息,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样的阅读才会切实有效地积淀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每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指导他们学会抓拍镜头,把那些触动心灵,体现人性美、自然美的事物都用笔记下来。当然也包括家庭生活中和父母的代沟,学校生活中对老师的一些看法,甚至和同学交往中的矛盾冲突都可以写进日记中。这时的日记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宣泄情绪的最佳阵地。等到写相关的作文内容时,他们就可以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中拾取最美的音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要广大语文教师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定会走出一条快乐和谐的成功之路。
  李海霞,教师,现居河南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