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质疑精神与自主研读能力培养

作者:罗望春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同时还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的阅读大部分是在课外进行的,要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就要鼓励学生自主研读。利用课堂这块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研读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则无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师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因人而异,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是提高自主研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多疑最后释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学习研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关键的环节。要使学生“有疑”,必须先令其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呢?
  1.创设氛围
  要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的教学氛围,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应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组织讨论,表示赞许;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也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会乐于质疑,敢于质疑。总之,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始终用热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鼓励和信任他们。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的措辞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
  2.典型激励
  少年儿童对各种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崇拜名人伟人的心理,特别渴盼成功。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敢于质疑的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比如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产生自然选择学说;哥白尼质疑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创立了“日心说”等名人事例,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教学生善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探究的价值,所以学生敢于质疑外,还要善于质疑。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自主研读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从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课题这扇窗户,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主阅读时,可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审题中的质疑问难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研读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月光启蒙》这样的课文,学生看到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是月光启蒙还是在月光下启蒙?”“谁给谁启蒙?”“用什么启蒙?”“怎样启蒙的呢?”“启蒙的结果如何?”学生的思维像打开闸门的水奔流出来,激发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必然会自主研读下面的内容。而这样的问题又恰恰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不用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2.找关键词质疑。关键词一般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就关键词质疑,一般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更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可作这样的质疑: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自主研读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从重点句质疑。重点句一般包括:最能体现任务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邃隽永,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等等。对句子的理解是自主研读文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篇课文由很多句子组成,不可能句句精读,也没必要句句精读。教师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举一反三,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内容和结构上予以指导,学生才能建立句子概念,掌握运用各种句式的能力。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样的句子就是典型的重点句。这第一个句子揭示了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的理由,而第二个句子直接点题,总结点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针对这两个句子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深刻的哲理:古今中外凡是拥有巨大成就的人,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都是坚定不移地朝着专一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时,在阅读中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义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里的“焦急而又耐心”本身就造成认识上的矛盾。因为“焦急”是着急,而“耐心”是不着急,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文中“焦急”体现了老奶奶想早点看到灵车的急切心情,而“耐心”又表明了她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决心。却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深切热爱之情。学生学会从这些看似矛盾但却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从重点段质疑。在自主研读中,对段的质疑问难要选择重点的、典型的段落进行。如过渡段,总结段等都是常见的重点段落。如《秦兵马俑》一课,第三节仅仅一句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独立成段,却是很重要的段落,不但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提纲挈领概括了兵马俑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层次结构入手,抓住这一段落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弄清了段落的结构层次,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针对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质疑是教会学生自主研读文章的有效方法。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就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会了质疑,就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只有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并且善于质疑,才能富有成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
  罗望春,华东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