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之我见

作者:张 勇




  根据教育部最新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必须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但是,大学语文究竟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学科,当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归属不明导致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校园学科“边缘化”,且部分高职院校在具体教学教法上做得并不到位。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大学语文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教学现状
  
  本人所处的地域是广东,广东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教育历来就走在全国前列,但这边的职业教育“功利”色彩较为浓厚,许多学校往往会忽视公共课的开设。从本人所处的学校大学语文开设的现状来看,主要是针对专业有选择地开课,例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中英文秘等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2节,而像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是通过开设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没有使这门课程成为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设置,据了解学校有一个“矛盾”和“难处”,当今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为了文凭、资格证书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专业课及各种考证的考试上。就算开设了大学语文,学生们也是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母语。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而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
  大学语文内涵丰富,应该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局限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表面上,忽视了学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求。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而且,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老师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在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背景、趣闻轶事,稍有兴趣,可一旦接触到教材课本,就索然无味,疲于应付听取老师的串讲。一个学期下来,语文课的教与学都收益甚微。
  
  二、重视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
  本人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通过对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
  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大学里,英语课毫无疑问是任何专业的必修课,没理由大学语文课不能成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应和高校公共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地位同等重要。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很显然,这是运用统一的教育管理手段的结果,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有明确规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两课”的建设。但是在“评估”标准中同样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休戚相关,因此,能否也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语文应当作为一门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而不是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学校可以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与本专业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投入。
  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人文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式和效果上独具优势,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把大学语文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二)努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质量
  大学语文需要探寻一条给与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知识薄弱,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灵活运用能力也较差。“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进一步强化语言文字基本功也非常重要。
  为了顺应高职大专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寻求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品格的手段,追求从感性层次迈向理性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语文的执教者,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不应囿于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讲授文学名篇,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着意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和传播,凸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大学语文与现实人生产生联系的桥梁,是大学语文产生实质性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了文学及人文的层面,并把这两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学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重点;以系统勾勒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知识基础,以深入揭示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为精髓,真正感染学生,提升人文素质。从普通教育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应试性向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传承和熏陶、审美能力养成的培养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融合特别是文理知识的融合转变;从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接通”,从而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从单纯获得学分的眼前结果向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发展、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转变。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教法上我们也应积极转变。我们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激发出学生愿意学语文的兴趣,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可以定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终身自学之间,同时,针对不同的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选择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入手,通过学习一定的文学篇目,使学生既能触及到本族语言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对中国文学的欣赏。再比如面向文秘专业,可侧重讲解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结合应用文写作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发挥每位教师特长,每位授课教师在遵守基本教学规则的前提下,无论是篇目选择、讲课次序,还是讲授方式,应享用充分的自由,以尽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展现个人魅力。同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尽量发挥任课教师的专长,在教授不同专题课程的时候,灵活组合教师。比如在擅长于古文或现代文或写作的教师灵活组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尽可能地将知识准确、深入地传授给学生。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中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打通了现实与网络的超级链接,能集文字、声音、图象于一体,多视角、多形式,高效、动态、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参与教学,增强了审美性、趣味性,强化了记忆,教学效果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定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克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局限性,毕竟教学手段是辅助性的,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削弱师生在课堂上的直接交流、讨论,更不能代替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言传身教。
  同时,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大学语文教学也应顺应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立体互动、双赢共进的发展目标。
  我们必须依据“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宗旨,努力打破常规,开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张勇,广东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