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小学不可忽视音乐教育

作者:宋东文




  从最近各个媒体报道我们知道,教育部今年将在涉及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京剧进校园”的试点工作,试点将在今年3月至明年7月期间展开,每个省市自治区将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同时一些相关的举措也在同时进行。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但对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增设京剧的教学内容,以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的教学目的,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笔者认为在这项新的教育政策的出台之前,都有必要全面对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个体系重新审视。
  
  一、充分了解当前音乐教育现状
  
  首先,我们从教育实施的对象入手。倘若进行课程改革,我们首先要进行实地考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最终做出合理的结论。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重新审慎。笔者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对目前城镇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很单一。多数学校的音乐课,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学习唱歌曲上,而歌曲的形式、内容等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与任课教师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受现代传媒的影响,中小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虽然按照教学计划,常年开设音乐课,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异于“舍本求末”。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主管领导头脑中还是依然存在忽视甚至轻视音乐教育的现象,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及师资力量的投入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其他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由小见大,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各地区、各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严重失衡。
  鉴于传统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弊端,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确立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标,音乐教育更是以其特有的性质成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一门特殊教育学科。因此,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以及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违背教学规律。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中,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打好基础,而不是想着如何建造 “空中楼阁”,因此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应多采用本地区的与方言相结合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音乐资源,使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熏陶建立在乡土文化和乡土意识的基础上,此后再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乃至世界的多元文化的概貌和风格。
  
  二、确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剧种,除了京剧,还有诸如昆剧、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川剧等优秀剧种,即便是京剧,也是从地方剧种中慢慢演变而来的。我们党的文艺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到我们的音乐教育上来,中国还有很多很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果有必要在音乐课中开设戏曲方面的内容,各个地区可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曲目。发展兴趣也必须注重多元原则。选择过于单一,音乐课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保护、利用和推广京剧艺术并无可厚非,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有的爱好唱歌,有的爱好跳舞,而有的则爱好运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有很多途径。从目前公布的京剧课的课程安排以及从剧种到曲目的选择来看,都存在单一与主观臆断的问题。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大胆的设想,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因地制宜选择剧种呢?再者就是剧目的选择,其实除了样板戏,还有诸多新编剧。机械地规定剧种、剧目,虽然增加了教育的形式化色彩,违背的却是艺术教育多样化的教育规律,这样做的结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们具有如此众多的戏曲类型,必须树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理念。使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加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无论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还是从知识传授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上都需要教师以多元音乐文化为基础进行教学。
  
  三、重新审视音乐的教育目的
  
  开设音乐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并不是单纯为了培养造就几个音乐家、歌唱家的简单工具。音乐教育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等音乐要素感染受教育者,使他们通过对歌曲、乐曲的感受和欣赏,熏陶他们的心灵,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推动他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不断地追求。当然,一些最起码的音乐知识与必要音乐技能并不能排斥,因而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愉悦轻松地接受,在体验音乐的美妙乐趣之余又能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我们更希望老师所教授的歌曲能够动听一点,视唱练习再少一点,乐理的内容再简单一点,让孩子们更轻松地去学习,让音乐课真正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保护和振兴传统民族音乐,国民音乐教育是关键,而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必然要从学生抓起,同时辅以其他手段在全民中普及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目的。
  所以,音乐文化既要不断发展创新,又要吸收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音乐作品来展现,同时又要有反映人类文明历程的经典作品来作为我们继承发展的参照,我们欣赏音乐,既能感受到“时代”的美,又能感受到“传统”的美。比如时下受到学生广泛喜爱的流行歌手周杰伦在歌曲《霍元甲》中引入了京剧唱腔,不少孩子都很喜欢,甚至能哼唱几句。因此,从流行歌曲入手,把京剧知识和学生兴趣结合,也不失为开展音乐教育的好方法,相信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比较好。
  
  四、创建和谐音乐教育系统
  
  从广义上讲,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因此,音乐教育同样也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重新审视这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创建和谐音乐教育系统势在必行。一个系统内部的和谐与否决定着这个系统是否可以健康发展,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如此,作为自然界组成生物的个体系统如此,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抽象的系统也必然要遵循这个理论,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体系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谐音乐教育系统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教育家柯达伊曾经指出,学校里教音乐和唱歌所用的方法务必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乐趣;学生不只是单纯地聆听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灌输一种优美音乐的渴望,一种可以持续终身的渴望。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建立和谐音乐教育系统的基本理念。作为初等教育,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应是简单地以培养音乐特长为其目的,更不应该以造就音乐家作为终极目标,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最大误区。我们所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为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保持心情舒畅,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由于人为因素,过度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破坏,自然界已经开始报复人类。构建和谐音乐教育系统同样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掺杂太多的主观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性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
  宋东文,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