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
作者:王礼平
一、应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教师要营造浓重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味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飘荡着,飘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字课”,让学生在研读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出底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优美的同时,思想被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原生态的语文课上,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原生态的语文课上,有刷刷刷的写字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把自己的心声、感悟付诸笔端、形成文字;在原生态的语文课堂上,有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不再战战兢兢,师生以文本为基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有着朴素的思想、观念在碰撞,激情荡漾,智慧的火花在熠熠生辉。这里,没有花哨、虚假的手段,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没有眼花缭乱的画面,只有实在的教法、真实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原生态的语文课,是最具语文味、最原始的语言思想课。
二、应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语文课的“原生态”特点,还体现在教师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人云亦云、邯郸学步的语文课堂不是自己的课堂,而是别人的复制品,缺乏魅力。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是个性化、无法复制的,它因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社会阅历、人文素养、精神气质而异。性格外向的教师,他的个性化课堂是激情四射、手舞足蹈;而性格内敛的教师,他会以他深厚的人文底蕴、睿智的思考去诠释浯文。擅长音乐的教师,语文课堂上不妨引吭高歌,让歌声去解读文本;擅长绘画的教师,不妨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擅长朗读的教师,不妨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磁性、动情的朗读中,韩军教《大堰河——我的母亲》时,泪流满面地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全班学生不禁潸然泪下,那场面够感人的。于漪老师的“深揪”语言法,钱梦龙老师的“自学导读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试想,这样的充满个性化的语文课堂能复制吗?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是个性的、质朴的。
三、应该唤起学生潜能的意识。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纵观不少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就像一潭死水,语文教师要多扔一些“石头”,激起学生内在的意识,让学生摘下“沉默是金”的面罩,动起来,大胆地、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敢疑、要疑、会疑、善疑;鼓励学生的“表达意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敢于把内心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要鹦鹉学舌,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对学生一些“出轨”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善于引导。人的“原生态”面貌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学生亦然,只是在受污染的课堂中逐渐被扼杀而已。教师要尽最大能力唤起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能把“原生态”的自己融合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去。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反映的是事物最真的一面,不掺杂虚假缥缈的东西,就像音乐中原生派唱法一样,不经雕琢却经典永恒。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造作,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表面,多一些本质;少一些功利性,多一些原生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真正返璞归真,达到“原生态”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王礼平,教师,现居湖南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