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

作者:李彩萍




  一直努力着,试图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动心”,其实并不需要美丽动人的外表,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一、教会学生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动心”,必须先让学生“动手”。在读书时学会圈点批画,在动手中勾画出重点,勾画出疑难,勾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最感动的句子…….用手在书中留下痕迹,也在脑中留下一些印象。有时候,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教学生用了点评式读书法进行阅读。我先展示了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实例,例如王熙凤一出场,脂砚斋的点评是:“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这样,学生首先领略了点评式读书法的妙处,读书的劲头就来了。我趁机点拨学生自己动手批注,一堂课下来,精彩纷呈,妙语连篇。课后我在学生的练笔里看到了这种读书法的效果——他们学会了写评论,经过他们的点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动手,在课堂上要舍得“留白”——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动手,他们会创造一片你意想不到的蓝天。
  
  二、教会学生动脑
  
  魏书生说:“我很懒。”的确,语文老师要学会“偷懒”,在“偷懒”中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是一个动脑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肯动脑呢?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方法,下边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例略举一二。
  第一、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以达到大家齐动手、动脑的效果。据笔者的了解,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最头痛也最讨厌的一件事。因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练,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形成部分中学生厌恶文言文的心理。再加上有些老师采用“包办”政策——对一篇文言文,从字、词、句的解释,到思想内容的概括,再到艺术手法的归纳,无所不讲。学生成了只会记笔记的木偶人,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想到了让学生动脑,只有让学生动脑,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创造。而合作探究,是促使全班同学动脑的一个好方法。例如教《陈情表》时,我采用了岗位责任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先把全文的学习要点分成疑难字词、特殊句式、思想内容、诵读几个模块,然后采用抽签的方式把模块落实到各个小组,各小组长把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个组员的身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二节课采用竞赛形式展示成果,赢者有奖,输者挨罚,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落实了岗位责任制,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要动手、动脑,要收集资料,要展示口才……如此充实的课堂,瞌睡虫又怎会有机可乘?
  第二、合理想象,以写激趣法。经典的文言作品往往余味无穷,如果设法让学生依托有关史料,展开合理联想,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补写等写作活动,也可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教《鸿门宴》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改写,即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并在课后演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自我创作与演出的实践,更全面地认识了刘邦和项羽的形象。教会学生动脑,我的文言课堂好精彩。
  
  三、教会学生动心
  
  在教会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动心”。语文课,不是“教”出来的,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感悟,学生不“动心”,就无法有收获。而要学生“动心”,除了上述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办法,语文老师还必须学会渲染环境,提供一个让学生“动心”的磁场。教老舍《我的母亲》,我印发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希望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宽容。然后,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在歌声中回忆母亲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并加以展示。环境的渲染,让学生触及心中那根最温柔的软肋,由此触及了那根最善感的神经,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许多善感的同学眼里噙满了泪水。我知道,在泪水过后,学生的灵魂会因之而飞升。
  小结:教会学生动手,教会学生动脑,进而教会学生“动心”,你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是一片虚空和浪费。学会“留白”,学会“偷懒”,学会渲染,慢慢地,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
  李彩萍,教师,现居广东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