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

作者:姜仪杰 马 英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课,丰富的情感,抽象的道理都蕴涵在语言文字中,要想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感悟到作者倾注在文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就必须让学生走进课本,融入课堂。
  一、认真地设计新颖而独特的课堂导语。好的课堂导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比如:我在上《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课时,我用一段极富深情的《雨巷》立马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立即想起那位雨巷诗人,乘着这种情绪自然就过渡到新课。导语可以是一段富有吸引力的话,也可以是一段录音、录像,或者是一首歌等。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不能少。时代背景是作者写文章时所处的生活环境,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会让作者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感受,也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打着生活烙印的文字。比如;林海音因为病痛而写《生命,生命》;余光中因为身居海外思念故土而著《乡愁》;宗璞因为小弟的绝症而感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留下《紫藤萝瀑布》这片情理俱佳的美文……,如果不介绍那些特殊的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渗透在文中的情感,也就很难走进课堂,融入课本。
  三、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象那种对话比较多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简单地化化装,加以动作表演。比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展新装”这一节,我还让学生进行上台表演,表演者滑稽的动作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当然在笑中学生也深刻地领悟到了作品的讽刺意味。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文中人物的心理,语气。对于那些非对话体的课文,可以给学生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合着课本去静听,仿佛在听作者自述经历一样,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作者一道去体会文章所写的内容,去感受作者融在文中的情感。
  四、把每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分解成一个个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小知识点。语文课上常会有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问题,老师如果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下子硬塞给学生,学生就会听不懂,学不明白,这样学生就会分心走神,从而造成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把这些难点分解一下,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例如:鲁迅的《风筝》,它是一篇表现手足情的散文,文中有些句子内涵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老师机械地去讲述,学生不一定能听进去,也不一定能听懂。这时,可以把这些句子分解成若干个的小问题,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像文中“四面都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老师就可以这样发问:1.“久经诀别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2.“久经诀别”、“久经逝去”是什么意思?3.“荡漾”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春天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在这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北京看见远处天空的一两只风筝,由风筝想到儿时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学生自己动脑解决这些问题也能从中体会到问题解决后的那种成功的快乐,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融入课本。
  设计新颖独特的迁移拓展题。迁移拓展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其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语文知识变得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让学生喜欢和接受。例如:上完《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迁移题:“文中作者从紫藤萝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茂盛,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隐士;莲花象征君子;玫瑰象征爱情,等等。试收集几种说法,然后就生活中某种你最感兴趣的花木采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如《红梅赞》、《小草吟》,等等。这个迁移拓展题可以让学生模仿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采用象征的手法去写生活中触发自己有某种情感的花木植物。
  一节好课一定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一节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课,也只有这样的课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让我们在教学中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吧。
  姜仪杰,马英,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