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杂谈
作者:朱志祥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就要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提出问题,边分析问题,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对学生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要在学生发奋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而没搞通的状态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思考;在学生经过思考,处于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难境地时,教师进行指导,帮助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抓住学生发生的疑问,掌握火候,因势利导,做到恰到好处地点拨。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学生提出:祥林嫂被婆家捆回去后,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因势利导,进行点拨。先启发他们:祥林嫂是鲁四老爷家的佣人,祥林嫂婆家把她捆绑回去跟鲁四老爷打招呼没有?学生回答:“没有。”“没打招呼,鲁四老爷会怎样认为?”这时,学生明白了,在下边小声议论。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的婆婆不跟他打招呼,光天化日在他家抢他家的佣人,有失他封建老爷的尊严,所以他觉得这件事‘可恶’。”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为什么鲁四老爷转口又说‘然而……’?祥林嫂丧夫,是个寡妇,她不遵从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从婆家逃出,这在封建社会里允许不允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鲁四老爷转口又说“然而……”是因为他觉得祥林嫂的婆婆在某些方面做得也对,像祥林嫂这样的寡妇,不应该逃出来;现在逃出来她婆婆有权将她抢回去。从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出发,他认为祥林嫂的婆婆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又给学生点明:作品中这看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十分准确地刻画了鲁四老爷伪善自私的性格。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启发引导,所以衡量启发式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是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如果搞“注入式”、“满堂灌”,就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当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式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并把启发式列为十大教授法的第一条。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多么重要!
朱志祥,教师,现居新疆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