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合作探究要合理引导

作者:吴万峰 亢海云




  一位教师在教白居易的《琵琶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时,学生反应积极主动,畅所欲言,想法新颖。大部分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两位同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挖掘较深。
  其中一位同学提出:本诗反映的是一个因贬官而郁闷的、把“山歌与村笛”称作“呕哑嘲咋难为听”的士大夫,遇到了一个年老色衰而又不安心守家度日的放荡女,所以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了。虽然她曾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但她并不自知,反而为失掉过去的“欢笑”而孤独伤感。因为这两个“天涯沦落人”境遇相同,所以一拍即合,你为我弹出“京都声”,我为你翻作《琵琶行》。作者对琵琶女的极尽颂扬,正是一种士大夫无聊情怀的宣泄。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商人重利轻离别”这句诗贬低、轻视商人的敬业精神,表达了封建社会轻商的意识。商人重视商业活动何罪之有?他爱岗敬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商人是靠作买卖,正当获利过日子。他不去贩卖茶叶,只在家里听琵琶、陪妻子谈情说爱,难道让这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长安娼女”去喝西北风不成?
  不能说此二位同学没有深钻教材、及其探究之过之错。他们能从诗中得到如此独到、新颖的见解,体现出了学生较高的鉴别、欣赏诗歌的能力,也较好的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但是遇到此时学生理解与文章主题有偏差的情况,老师要及时、合理地引导,及时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这位教师在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后,进行了及时的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在思想内容上,这首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在艺术方法上,它对音乐的描写形象生动。虽然也有类似两位同学说的消极一面,但我们应有所鉴别,不可掘之过深。从而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至于让学生走向理解的歧途。
  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次教《孔乙己》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后说自己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是孔乙己自己没有摆正位置,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位置,他不愿抓住别人给他工作的机会,又不愿像范进那样苦读上进,结果自然会如此,不值得同情。又有学生说,那小酒店的老板在黑板上写欠债的办法很好,大企业、大公司也可以学这办法,把所有欠债的单位或个人的名单公布示众,有利于回收欠款和解决三角债。在课堂上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支持,我也无法明确表示他们观点的对或错,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经过努力探究得出的新颖的看法。
  这时如果否定则有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肯定则偏离了小说的主题。老师要做的只有围绕小说主题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我说,对《孔乙己》不仅要着重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如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的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也有同处下层人的冷漠、嘲弄和欺凌;而且也要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既可笑又可悲的主观原因,既科举不中,又放不下架子;既鄙视体力劳动,又好喝懒做;既说“君子固穷”,又有偷窃之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既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冷酷,对孔乙己不幸的同情,又要批判其不可救药的劣根性。
  此时,我还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我们应该全面体会鲁迅是如何对他笔下的一些苦人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的不可救药的劣根性,正是现在我们某些青少年所共有的,难道不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和学文育己”吗?学习要认真,不能只学皮毛,不要只学“者乎”之类就“得矣、得矣”。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训练把知识变成能力,要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是像只会应付“科举”一般的考试;做事要敬业,不能“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这样,闹到后来,自然是“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方面主张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不仅要引导其精读,更要深入的研读。特别是名著,其内蕴往往是很深邃的。对它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很好的或比较、鉴别;或归纳、概括;或引申、发展;或否定、批判。叶圣陶在《读书和受教育》中说过:“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些当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更好实现。
  吴万峰,亢海云,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