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毒”动补搭配选择的认知成因

作者:侯海芹




  “中毒”本是个动宾结构的词,其后可以接表程度的成分作补语,以描述中毒的情况如何,在语言使用中与浅、深、轻都可搭配,只是没有与“重”搭配的情况。下面是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语料:
  A、中毒很深
  1.现在北京有个“西单墙”,就是那些不劳动的人,经常闹事的人,“四人帮”思想体系中毒很深的人在那里活动,有的还搞特务活动。
  2.我在旧社会混了多年,又参加军统特务组织,中毒很深,分派我工作,恐怕不好胜任,等我把北平站移交清楚以后,我请求给我一个学习机会,我要好好地学习学习。
  3.雪苇诸同志的发言,向大会提供许多材料,使大家知道王实味过去曾与托派有过关系,思想上中毒很深,到现在,他还常说:“斯大林人性不可爱。”
  4.但是,同时要看到这一代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受了林彪、“四人帮”的毒害,特别是受了内伤,更有些青少年中毒很深,甚至堕落成为害群之马。
  5.可是燕南飞已中了毒,只喝了三杯酒就中毒很深。
  B、中毒不浅
  6.有人曾对他说:“你搞这项工作,‘中毒’不浅,要少活10年。”
  7.唐纳中毒不浅,病势一度极为危险,所幸发现较早,注射解毒药剂针之后,不久就脱离了危险。
  8.那你中毒不浅哪!
  9.特尔便是精神医生的产物,我深信他早已中毒不浅。
  C、中毒不轻
  10.她遍身为情花所刺,中毒着实不轻,幸好她满腔愤怒憎恨,怨天尤人,不动男女之情,身上倒无多在痛楚。
  观察上述语言事实发现,中毒很深、中毒不浅、中毒不轻所陈述的对象是人、或是指人的身体、或是人的思想精神。“中毒”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个义项:(1)毒物进入体内,发生毒性作用,使组织细胞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等现象。如,食物中毒。(2)比喻受到不良思想的毒害。罗瑞卿《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呵!”而“很深”与“不浅”“不轻”都意在表明中毒的程度深,从语义上看,“深”和“重”都能表明程度深、严重,“轻”和“重”也能在分量上语义相对,可语言事实中却没有“中毒很重”的说法。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
  “深”和“浅”本身都是从表空间概念而来的形容词。“深”在语义上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浅”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距离小。在表示程度的时候,带上了“渐进”的附加色彩,以给人空间上逐渐推进的心理暗示。“中毒”不管是在身体上抑或精神上都是渐进式的到达严重的状态。毒性侵入身体某器官慢慢发作;思想被慢慢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客观现实中的状况通过隐喻的方式被语言记录下来,所以,“深”“不浅”能在“中毒”后与之形成动补结构是客观现实隐喻化的结果。
  “不轻”与“重”为什么不能同时分布在“中毒”之后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轻”和“重”一个是肯定项一个是否定项。“重”是量级无限延伸的一端,是肯定项;“轻”是量级上靠近自然终端,是否定项。身体中毒危及生命,不是人所期待的事情。思想上中毒,则不被社会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所认可,不被群体所接纳,仍不是人多期待的事情。如果客观情况需要表达这种人们努力回避的、不期望发生的事情,人们就会选择在量级上靠近自然终端的否定项——轻,用这个否定项的否定表达客观事件。所以,选择“中毒不轻”而不选择“中毒很重”的搭配其实是人们主观愿望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中毒很深”“中毒不浅”“中毒不轻”三种动补搭配之所以在语言事实中存在,原因不是一致的。“中毒很深”“中毒不浅”是客观世界的情况通过人们的认知活动以隐喻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而“中毒不轻”的使用与“中毒很重”的弃用则是人们主观心理作用对语言使用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语料库2008.01.20
  2.《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宋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
  3.《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侯海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