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解析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情结

作者:周国瑞




  多年没有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文学作品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过于揭露人心底的某些隐秘而多受世人垢病,用之须慎;二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领域,不是任何一篇(部)文学作品都能用上精神分析学方法,不能无“的”放“矢”。但是,在近期读了网友“绎动天涯0”于2008年2月26日发贴到“槐荫文学”中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之后,我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居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便一时按捺不住浑身技痒,想试着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一下网友“绎动天涯0”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也算是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可以进入这篇作品、走进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情感的“旁门左道”吧!
  
  与春天有约
  绎动天涯0
  
  从小到大,年年都在梦中期冀着季节的轮回。因为畏惧冬的冷酷严寒,所以执著地守候着春的妖娆妩媚。每一次都以为攥住了春天,但每一次她都像一尾游鱼,欢蹦乱跳地从手中悄然滑落。伴随着春的溜走,岁月老,人老,等待与思念也相继零落成泥。
  我本感伤多情之人,三十余年的光阴,就在这般盼春、探春、惜春、怨春的循环往复中黯然虚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此等心境,惟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之际才会终结。
  昨天清晨,推开后窗,猛然有了“一树寒梅花待尽,不知春日到我家”的感动与惊喜。一夜之间,到处都是春天的颜色和春天的声音。满园的春色终究关不住,她就这样悄悄地飘落,一如曾经悄悄地离去。
  春天哟,难道你真的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桑中之约?是否你已经触摸到我的翘企与思念,才让你这么快踏上回家的路?
  其实早就思忖着为春天写下一点文字,只是,这个岁月流转的精灵,上帝赐予人间的尤物,她的羞涩中蕴涵着张扬,张扬中掩映着羞涩,我惟恐自己苍白的文字会不经意玷污她的秀外惠中,而且春的思念太浓太重,竟让我思绪混乱,无从下笔。
  我该怎样勾勒你的美丽?或许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于是想起遥远的古代,想起那些文人骚客笔下的你是如何的风情万种——《诗经》里说,“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王维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的笔端总是充满灵性和激情的,诗人的想象总是丰满唯美的。在他们眼中,你简直是大自然的美容师,丽了座座山,秀了池池水,青了株株草,绿了片片叶;在他们心中,你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惹得他们为你守候着,讴歌着,爱慕着……
  尚未来得及从诗中品味你的秀美,一旁的儿子却拉着我的手央求道,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春天吧。望着儿子稚嫩的脸,我诡秘地一笑,春天何需寻找?她就在你身边,更在你心中!但终究拗不过儿子,于是随他奔出屋外,来到乡间田野。或许,这里更容易捕捉到春天,因为这里是她们更愿意纵情嬉戏的地方。
  山坡上,阡陌间,田地里,水池边,一地碧绿一地醉,一声柳叶一声春。沉睡的大地刚从梦中苏醒,揉搓着惺忪的眼睛,才惊觉那些霏霏雨雪不知何时已了无踪影!于是摇头晃脑一番,一觉醒来竟忘了今夕何夕,原来是春姑娘扣开了柴门!
  一阵微风吹来,我和儿子便醉了。撩人的春天哟,风儿该是你忠实的信使罢——从远山而来,从天际而来,像母亲的呼唤,唤醒每一个耀动的生灵;像情人的亲吻,温柔着大地每一寸肌肤。所到之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大自然这张素描纸上,你润泽着,挥洒着,直到将人间描绘成一副绝美的杰作才肯罢休。
  燕子也终于耐不住寂寞了,从遥远的南国匆匆返程,开始在寻常百姓家衔泥搭窝,构筑自己安逸舒适的家园。这些落入凡间的使者,在春天的召唤下,总能亦步亦趋不离不弃,成为春天里绝对不可缺少的主角儿。
  忽然,一池春水横亘眼前。这里原本被积雪所覆,如今早已冰雪消融,那些曾经在厚厚的湖冰上滑冰的孩子,也不知躲到了哪个角落。俯视湖中,但见波光潋滟,锦鳞游泳,鱼水共欢,怡然自得。岸边的几棵杨柳更是丰富了春天的内蕴,让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着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来,也只有二月的春风才能裁剪出杨柳的完美线条!而此时,长长的柳条开始不安分起来,越发柔美地摇曳在春风里,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垂头凝思,时而相互交缠,时而随风独舞,样子煞是可爱。柳粗一些的已然变青,毫不客气地袒露着春的踪迹。而那细细的枝上,原本褐色的外皮也变得浅淡,无论遥看近观,都是一派盎然的生机绽放在枝头。淡淡的绿意,淡淡的思绪,像“空山灵雨”般,淡得韵味悠长,淡得人遐思万千。几只鸭子一声扑通,齐唰唰地跳入河中,拍打着翅膀四处游弋,感受着春的温暖,真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了。又见一老者垂纶于此,独钓春水,悠哉游哉。犬子忍不住问我,那老爷爷是在钓鱼么?本想说是,口中却道,不,他在钓春天!钓春天?犬子似懂非懂。
  过湖,向前,径直步入一空旷之地,便听到一阵儿童的欢笑声荡漾开来。走近一看,原来是“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五彩斑斓的风筝,随着孩子们放线的手一路扶摇直上,倔强地在云中漫步,是要探求苍穹的浩渺,还是要窥视白云的秘密?而地上的孩子们,则竞相追逐着,叫嚷着,更不知是他们吵醒了春天,还是春天吵醒了他们?
  一路的寻找,一路的发现,一路的惊喜,一路的收获。
   看吧,听吧,春天到底还是来了。像是一位衣袂飘飘的绿衣女子,吟唱着美妙的旋律,将春光从她挥舞的衣袖中乍泄出来,穿过宽阔的田野,淌过潺潺的溪流,越过高高的山岗。无须召唤,只需一个眼眸,我的身体连同我的灵魂便会被她勾引了去。“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那一刻,你就是一位心有灵犀的老朋友,踏着岁月的足音寻迹而至,与我深情相拥。
  我知道你在等我,其实我已找到了你,我已牵住了你的手,就在那柔柔的春风里,就在那暖暖的阳光里,就在那飞舞的风筝上,就在那消融的湖冰里,就在那杨柳的青晕里,我已和你共赴了一场心灵的幽会。
  说实话,网友“绎动天涯0”的《与春天有约》写得还真好!其灵动的文笔、华美的文采、形象的描写、细腻的情感……都的确非常感染人!这也无怪众网友都对作者和作品好评如潮的。若依照传统文艺理论观点来赏析《与春天有约》,所有网友在跟贴中发表的评价与看法都是站得住脚的,我也不想多此一举地同众网友唱反调,而只想另辟蹊径,从文学创作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和解析一下在这篇作品的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某种“情结”。
  大凡对文学创作进行一番研究,须先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和方法作支撑,否则就没有开展学术探讨的基础和意义。比如说: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我想这个文艺理论观点截至目前为止还没被学术界所否定吧!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也称“力必多”,开始时仅指性欲,后期又将其含义扩大),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见弗洛伊德:《释梦》第136页)。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愿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弗洛伊德还在他的《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明确指出:每个成年人都有着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并曾通过做白日梦的方式来实现它。但是,作为成年人,人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这些不加掩藏幻想的坦承会让别人不安,令自己难堪,受别人嘲笑,让别人蔑视等等。所以,人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那希望实现的愿望,而总是隐藏自己的幻想。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亦是如此。但作家找到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白日梦幻想的方式,就是写作。一方面,作家之写作与儿童之游戏是类似的,“他创造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又把它当作真实世界对待。这就是说,他向这个世界注入了大量的真实感情,但又能严格地把它同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另一方面,通过作品,作者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一篇创造性的作品象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替代物”。所以,文学创作是作家之白日梦的变相实现。它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作者的幻想通过艺术手法加以修饰,或者说是进行了改装。正是通过这种修饰或改装,本来会引起他人甚至包括自己反感的作家本人的幻想,却成为读者或观众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作家的作品不单间接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而且读者或观众由于在观看之时可以通过投射的方式将自己认同于作品的主人公,而使自己的白日梦幻想得以释放。这或许正是一些纯属幻想(想象)型的作品却往往能打动很多人之心的原因所在吧。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