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学习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情商

作者:张海洋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商、性格等因素以外,情商因素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情商即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所拥有的水平。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高情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济,有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起事情来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多,如鱼得水,八面玲珑;低情商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绝缘体,它易使一个人自我封闭,陷入孤寂无助的境地,做起事情来孤独无援,四处碰壁。因而,怎样才能拥有高情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付的责任。
  构成语文教学的要素有四个,即学生、文本、生活和教师,其中,学生是主体,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分析、理解、归纳、表达能力,更要把他们塑造成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认知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文本和生活这个媒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启发,最终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情商。
  那么,怎么具体地来实施呢?首先,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田,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亲其师,才能遵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人格的力量从何而来?从不断的修炼中来,从良好的言行举止中来。内炼内功,才能外树形象。如何炼好内功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日益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学生而言如此,对老师而言也如此。教师的事业就是不断学习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向周围的人学,甚至向学生学。留心处处皆学问,从点滴学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而不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又怎样来外树形象呢?苦炼内功是炼“本”,外树形象是立“标”。“标”是靠教师的言行举止来体现的。如:教师每次上课铃响都能准时的站在讲台旁,给学生准时的印象;起风了,教师走到窗边轻轻的把窗子关上,给学生以关心他们的印象;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些许进步,老师投去看似不经意的一瞥,给学生以鼓舞的印象;学生犯了错,耐心的询问原因,细致的分析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能打动学生给学生以贴心的印象……凡此种种印象叠加在一起,必能在学生的心田上镌刻下挥之不去的人格魅力,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良好的情商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启发学生的心智。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和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因而走进文本的目的就是要走近作者,和他倾心交流,聆听他的心跳,感悟他的思想情感,他悲伤,你也悲伤;他喜悦,你也喜悦。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进行一次情感洗礼的过程,过滤掉思想的残渣,留下心灵的纯净。那么,怎样才能走进文本呢?
  1.要给学生留取充裕的感知文本的时间。现在,选入课文的文章一般都比较长,整篇文章让学生在短短的上课时间全部感知比较困难,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取精彩的语段反复阅读,仔细品味,这样由点到面也容易突出重点。在选取精彩语段的时候,要选得精,品得细。选好之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读出语气语调,读出停顿节奏,读出作者的感情,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我在教读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选取了父亲为我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精彩语段,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读出“我”因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而感动,读出理解父亲的爱之后,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揣摩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读顺读透文本,理解毕竟还浮于表面,要深入理解文本,还须逐句推敲,找出关键句,找出句中的关键词,反复咀嚼再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拿《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来说,作者在刻画这个细节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蹒跚地走、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这些细节刻画出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原本如果我去,动作必然矫健敏捷,舒展自如。但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呢?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的内心非常淳朴,他只是为了解决儿子路上的口渴的问题,并能为儿子办成这样的小事而感到心满意足。至此,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也仿佛从课本里流淌下来,流进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的心灵上扎下根。
  3.由此及彼,捕捉心灵的颤动,书写潜藏的情愫。柳宗元说:“不平则鸣”,读文章每读到精彩之处,必然会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涛,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浮想联翩,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把当时的情感写下来,必能使这份感情得到升华。再拿《背影》来说,在学生已理解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个细节的基础上,顺势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正面来刻画父亲,该怎样写才能写出你心中的这份感动?学生大多能较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其中一位叫陈燕的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她写道:“父亲走到这边的月台时,只看得见他身体肩膀以上的部分。他两手攀在月台上努力的把身子往上挪,这时,他咬紧了牙关,摒住了呼吸,脸上的肌肉拧成了块,手上的青筋根根爆出,像弯曲爬行的蚯蚓,手逐渐加大了力度往下撑,用尽了力气想把脚移上月台,无奈他又胖身体又不灵活,左脚刚刚碰到月台的上沿,身体却已没有力气了,脚一下子从月台上掉了下来。他的脸色越发憋得彤红,整张脸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他稍稍喘了口气,接着,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又把手攀在月台上,又咬紧了牙奋力把左脚往上移,这次脚终于勾到了月台的边沿,但似乎又要掉下去,他努力稳了稳身子,终于爬上了月台。他慢慢地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微笑着走向橘摊。”通过这样的想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把浓浓的情感融化在学生的心田里,流淌在学生的血液里。
  第三、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人情冷暖。生活是情感的源泉。离开生活去谈感情如同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必然无果而终。家庭生活让你懂得挚爱亲情;学校生活让你懂得同窗之谊,师生之情;社会生活让你懂得互助的可贵,竞争的残酷……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百宝箱,生活是百科全书,生活中隐藏着无穷的宝藏,但只有拿到打开生活宝库钥匙的人,才能打开它。这把钥匙是什么呢?
  1.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不就是用眼睛去看吗?不少人都这么认为。其实,眼睛观察到的一般只是表象,心里体验到的才是实质,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把形象和形象思维的结果聚焦到一起,获得完整的情感体验。怎样用心去体验呢?俗话说“一姿一容总关情”,人的形体语言,动作行为,神态举止,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观察一个人说什么时,一方面要用眼睛去看这个人说话时的神态,用耳朵去辨别他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琢磨他说话的意图,因为“言为心声”;观察一个人做了什么,一方面要用眼睛去看这个人的动作,看他是怎么做的,动作的轻重缓急,全要留意,另一方面也要用心思考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行为是情感外化的结果”。
  2.要把自己的体验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珍藏到记忆深处。一个人情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积淀过程。情绪、情感、心境三者之中,情绪是外界事物对人的短暂的影响,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对它反复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它就变成了较稳定的情感,而情感一旦长时间地控制人的心理,它就成为不易变化的心境。因而,在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要及时地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是情感再现的过程,而且更是情感在心灵上积淀的过程,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一直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及时记录情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情商,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利用好文本,抓住生活之源把情感教育渗透进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把学生塑造成有积极情感的人,这样走上社会后才易和他人相处,才回创造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张海洋,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