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标下的文学教育

作者:林国清 袁雄华




  福建版的《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提到2007年高考之后,中学校园中阅读文学名著“蔚然成风”,但形成的还只是识记小说梗概,不管小说内容的“买椟还珠”式的读书之风。
  福建高考增加经典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也让人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已经开始逐步重视文学教育,可是仍存在不足之处——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2008年,《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作了适当的修改,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失街亭》等章节片段教育,而是提倡把文学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思考、感悟和鉴赏,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此时,如何在实际的新课改的教学中贯彻这一措施,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何让名著的精髓感染学生,越发显得重要,这些都应成为教育者要考虑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自身文学素养。
  
  重视文学教育,首先应该提高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即便在课改中,教师仍发挥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那么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则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切勿自我设限,自我框死,将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脸谱化。守着教条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种读“架子书”来引导学生代替原著的阅读,是一种敷衍。
  我们应该“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的一切”,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终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名著,用心地阅读名著,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我们应该对名著有着深入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并能不断更新知识,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不断从名家评论中汲取养分。然后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能独立地思考并形成独特的判断,使学生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二、多渠道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热情。
  
  1.阅读前的“名人效应”。
  从众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特殊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从众心理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众心理具有双重属性,若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则可以使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社会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名著的教学中,这种心理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曾为学生读过这样一篇文章:
  马瑞芳:背上《红楼梦》可以走天涯《红楼梦》充满了三趣:情趣,谐趣和雅趣。它又不仅仅是小说,它把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样式,诗词歌赋都吸纳进来了,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建筑、园林等等都利用起来为小说家讲故事服务。《红楼梦》是最好的小说,是怎么看怎么好玩的小说,所以毛主席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除了军事以外的书全精简了,但保留了一本《红楼梦》。
  有人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是不可以没有《红楼梦》,有的人还说,咱们现在有多少人离开中国到全世界各地,想家了背上《红楼梦》走天涯,不管走到哪儿都可以把《红楼梦》兴致勃勃地看下去。所以一本《红楼梦》在手,五千年伟大文明的祖国就留到心里了。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贺龙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论断。这些见解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这使得名著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
  2.阅读中的多样化“考察”保正学生持续阅读热情。
  学习名著不是三分钟的热度,必须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所以巩固工作是不可少的。如何能让学生记得牢固呢。
  首先、可以采用传统考试的形式,这既可以让学生重视,又可以让他们熟悉高考的题型。
  其次、开展读书报告会、演讲,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再者、充分运用媒体来为学生制造“纠错”的机会。如央视热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却也为学生提供“纠错”的机会。笔者曾为学生播放最近热播的《见龙卸甲》,然后让学生回去准备。学生非常热情,并找出与原著不相符的地方:〔一〕、赵子龙的发迹失真〔二〕、单骑救主的场面和甘糜二夫人的结局失真〔三〕、曹婴和赵云交战,赵子龙结局失真〔四〕、关兴和张苞的结局失真。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三国”热情更加高涨。
  
  三、新课标下,深入文学教育,重视名家作用,从识记到鉴赏。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就是要求教育者不能只是停留在名著表面——给学生讲些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就达到目的。这也是开展名著教育的误区。高考的指挥棒很成功地把名著的考察方向转向了对名著的思考、感悟和鉴赏。
  笔者认为作为一位中国人对文学名著中的经典故事的知晓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而做为一名中国的高中生,更应该是要懂得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所倡导的思想。能对名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探讨,从而具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也就是说,须具备感悟与鉴赏的能力。这一切都将建立在熟知文本的基础上。
  此外,教师需给于适当的引导。
  一种方式是教师亲自解说。如鉴赏《红楼梦》时,教师应该先介绍作者的背景,以供参考。从作者的身世来透视文本。在鉴赏中,教师应该把握方向,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部言情作品,宝黛的爱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为什么宝黛终以悲剧结局,而宝钗却无法替代黛玉。为什么毛泽东曾说:“贾宝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革命家,那么到底作品揭露的是什么?批判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去探究。在文学教育课上开展着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另一种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关注重名家讲座。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邀请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等几位出名的教授,让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大师的言论,值得学者们探讨学习。
  如《庄子》,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作品,学生却无法领悟。这是教师可以选择于丹教授,来为学生导航。于丹教授能化生僻的语言于通俗,而且联系了许多现代人的生活处事来评析,教师可以适当播放精彩的视频——因为这些视频已经把晦涩难懂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动画,并加以名师的解析,学生将不知不觉地走入诸子百家的思想。
  再如,厦大教授易中天对于“三国”讲解可谓精彩绝伦。他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关羽“败走麦城”这一节他就提出了好几个自己的看法:“关羽是自己决定攻打襄樊还是刘备默许的?”他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步入“三国”圣殿。
  名著阅读为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需要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地汲取,不断的思考,领悟,最终学会正确的鉴赏。让经典名著的阅读点亮课改,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教师的三种专业境界》《基础教育参考》(2006.1)
  《文化文学名著阅读指要》 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7.10.
  林国清,袁雄华,教师,现居福建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