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探究性学习中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作者:仲金红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最终都应达到探究学习的目标:即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教学预设的目标往往与学生探究学习后生成的结果不相符合,甚至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下面几则课堂实录片段就很能说明问题。
  片段一:《柳叶儿》:阅读第4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
  探究问题:这节文字反映了什么?
  探究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片段二:《背影》:阅读第6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探究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
  探究结果: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片段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第4节:“先前,有一个读书人……”
  探究问题:叙述这个传说有何作用?
  探究结果:长妈妈很迷信。
  学生的探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偏离教学目标的结果,虽然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文学功力和生活阅历浅薄造成的,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领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不少教师简单的认为探究性学习完全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教师不必也不能参与,以避免“设好圈套让学生钻”的嫌疑,由过去的极端的教师满堂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彻底抛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语文教学中的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性、完全忽略教师引导作用的教学倾向是对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的曲解,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那么,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究竟应该发挥那些引领作用呢?
  
  一、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态度和习惯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诉,也就随之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阅读中文本是个潜藏着巨大可解读性的主体,读者在对它作出自己的解释之前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用心听听文本向他说了什么。只有真诚地与文本交往,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才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当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时,这也是一种对话。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情景,对此,我们就应该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对话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交流中共同前进,取得可共享的意义,从而共同提高。为了树立正确的对话态度,在教育中可以有引导,也可有教训,该鼓励则鼓励,该批评则批评。如果不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那么在教育中,对话则很难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激情,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是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全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自由的探究空间。这种氛围是宽松的探讨而不是信马游缰的畅谈;是快乐的求知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参加;是创造性的拓展发挥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联系。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充满智慧、才情,又带来乐趣、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探究行为是安全的、平等的、有个性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又能够尽情的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教学情境的营设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一切为学生的苦心。它包括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的音画及材料搜集等)、师生交流的方式(平等、自主性等)、教学评价的语气语调的采用(亲和力、说服力等)甚至教学氛围的渲染等。如在探究《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就可通过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现场表演的方式,激活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郭沫若的诗作《天上的街市》,可采用让学生将四个段落通过想象用绘画展示(绘画时配以《鹊桥仙》的背景音乐),充分体味诗中的那份自由和浪漫。
  
  三、对学生探究内容和方法的引领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探究结果的质量。而学生由于探究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准确的把握探究的方向。教师如果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常造成探究内容主次不分、探究主题模糊不清、探究方法不明、探究结果无效,出现严重的游离于教学目标的“旁逸斜出”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他既是一个教育引导者,是规则的传授者和守护者,同时教师也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对话者。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
  在探究内容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品味是学习重点中的重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古诗词、现代散文名篇,它们有大量优美词句,学生探究的重点应放在对语言的揣摩、品味和运用等方面。2.情感情境的体验。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运用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人类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准作者的情感,如《背影》探究的重点就应放在情感情境的体验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体会父亲的处境、理解父亲的心境、感受父亲的情怀等方面入手。理解了这些人之常情,就不会出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无关痛痒的探究结果。3.价值观的取向。文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文本展现的观点、思想和价值取向,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现实具有不同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正确取舍、大胆创新。如教学毛泽东的名篇《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有学生大胆的提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崭新的观点,这一观点与文章作者的观点截然不同,但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体验,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评判,就可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如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有些学生就认为不如搬家。教师就应从如何面对困难和彻底解决困难、造福后人两个角度给予引导,从而形成多维又正确的价值观。
  在探究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灵活采用诵读、质疑、置换、改编、联想、比较等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效率和质量。
  
  四、对探究过程的有力组织
  
  探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但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无序的活动。教师虽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实践者,但也不应出现教师引领的真空现象。教师应主动参与、合理组织,这种组织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规范和传授,而是及时的修正和补充。教师的组织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设置和衔接、探究问题的取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探究结果的评价等。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许多学生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死海不死上,提出各种增水方法,教师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探究效率将是低下的,探究结果将是无效的,并大大削弱探究的质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评价。不能对学生的一切探究结果一律给予肯定,切忌停留在学生发言的水平上,要有所提高、升华,对学生的错误结果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循循善诱,讲清道理,让学生口服心服。
  
  五、对探究结果的及时、公正、提升性评价
  
  学生投入的探究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完全正确、合乎作品内涵的,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既不能一味的肯定、全盘的赞扬,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非常简单的错觉,也不能对所有的探究结果都是非对错一分两半,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公正的,更应该在学生的探究结果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评价的语言应以鼓励、激发为主。如学习《“诺漫底号”遇难记》时,老师问“假如你是一名脱险的乘客,面对渐渐下沉的船只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大部分同学都表达出一些美好的想法,或劝他自救或抒发对他的感激与祝福,对这样的探究结果就应给以及时、公正的评价。但也有学生说:“船长,你放心的去吧!”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既要对他的戏噱态度给予恰当批评,还要针对他的情感观对全班学生正确引导。
  在自主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态度、方法和过程,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示范,启示学生如何感悟文本的内蕴;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
  仲金红,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