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周桂明




  职业高中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初、中级实用性技术人才,它需要的是有技能、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劳动者。实用性决定了职校必须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蓝领,学生必须具有较高语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数是升学的失败者,他们在语文素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如果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难以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更重要的是会阻碍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就无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因此,我认为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系统的、有步骤的审美训练,唤起学生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开发心灵,激发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
  
  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现行职高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可以说集各种美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蕴涵着极其丰富,极为广泛,极为深刻的美学内容,它有美仑美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自然美;有尽善尽美,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美;有至真至纯的,让人崇尚向往,竭力追慕的人格美……《荷塘夜色》描绘出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新四溢的荷香,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这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对生活美的回忆;《再别康桥》中诗人带我们走进多情的康桥,让我们领略那云彩,那金柳,那青荇,那拜伦潭,那星辉迷人的美;闻一多《死水》中抒发了对腐败黑暗的旧中国的愤懑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从《〈呐喊〉自序》中学到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革命精神,从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荀子在《劝学》中告诉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让我们认识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伟人马克思用自己的天才和勤奋对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让学生从他的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以此培养学生们热爱生命,奋力拼搏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就会进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就会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就教材本身而言,也包含着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文面美等审美因素。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探幽访胜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美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净化与美化。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课本为讲授范例,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言语能力”的任务,还必须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各种美,通过课文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展示的审美意境,使学生接受美的“洗礼”,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完善美的人格。
  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地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又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手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唯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包括人们对事物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职高语文教学要达到“感人心者”,就要由“情”入手,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共鸣。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享受审美的愉悦,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1.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激情”,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
  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将作者情感纳入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才能引导学生最终把握蕴含于课文深层的美学意蕴,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作者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独立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共鸣,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配置音乐、动画、文字,导入以后把课文描绘的内容进行形象的展示凸现其外在的音像之美,再加上老师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赏析,同学们对小屋与山与树的和谐之美,小屋领土的有限和领空的无限,小屋花园的绚烂和光线的变化之美,空气的清新和走在山路上的幸福快乐之感等等有了生动直观的感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可贵,享受到了美育带来的幸福。
  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如果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达到主客体协调,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么同学们就能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在不知不觉中被语文学习中的美所薰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格塑造和情感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共鸣,在感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引导人们走向美的通道,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笔者认为,美育不仅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职高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失去美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
  职高语文教育,由于职高生的文化素质基础差,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一名职高语文教师,必须强化美育意识,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渗透美育,在各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发挥美育功能,那么,美育就不仅仅是一种共识,而会成为一种现实。
  周桂明,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