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巧借艺术审美因素活跃语文课堂

作者:钟 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各种艺术审美因素,往往可以起到奇妙的效果。
  
  一、音乐
  
  音乐是借助有声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在抒发感情这一点上,音乐和文学具有相通性。因此,在分析抒情性文学作品时,选取并配合合适的音乐作品,可以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全诗只有88个字,短短的4小节,却广为海内外华人所传诵。在学习鉴赏这首诗歌时,我采用了著名的萨克斯曲《回家》作为配乐。浪漫伤感的萨克斯,和着舒适、悠缓的节奏,那如泣如诉、如醉如痴的旋律,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深沉旷远的曲调,是那么地震撼心灵,令人难忘!这来自心灵深处的至美至纯的音乐,如同身心疲惫之时,遮挡风寒的避风港;如同孤独伤感之时,安抚心灵的母亲之手。
  乡愁——回家,再自然不过的情感发展。在柔情的《回家》声中,师生们一同走进了余光中先生的心灵世界,一道体悟了余先生那浓烈的乡愁和爱国的赤子之心。
  
  二、绘画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手法,常见于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之中。
  虚,多指空灵、超脱或者引发读者产生联想和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渗透和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境界。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词就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写实景,描绘了一幅“寒风雪梅图”:在冰天雪地之中,梅花却傲雪凌霜地怒放枝头。渲染出一种严寒气氛和梅花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写虚景,是作者想象中的一幅“百花春梅图”:待到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之时,梅花却隐身于百花丛中,为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发出会心的微笑,与百花共享新春的欢乐。作者借梅咏志,表达了一种高洁的品格,抒发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博大的胸襟和气概。
  整首词实写与虚写相照应,虚实相生。在有限的篇幅之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我选取了齐白石先生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之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自己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很自然地会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面之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十里蛙声。整幅画明快自然,充满清新灵趣、生机盎然的意味。这幅画的精妙就在于“虚实相生”,极大地丰富了画中的意象,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学生们普遍反映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对联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在简洁凝练的语言之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意味,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对联言简意丰的特点往往能起到大段文字叙述所起不到的微妙效果。
  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对联的形式来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有这样一副对联,在这副对联里蕴藏着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人物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里面是哪些历史人物?”(板书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它的上联说的是在西汉的时候有两位大文学家,他们都姓司马,分别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下联说的是在南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名号‘卧龙’,也就是三国时候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两司马’之中的一位——大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文章《鸿门宴》。”
  这样的导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而且给同学们增加了有趣的课外知识,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将各种门类艺术和语文巧妙地结合,让艺术审美因素参与语文教学,既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趣与活力,也可以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升华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
  钟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