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审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作者:王志强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的活动过程,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容,淌下感到的泪花,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应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用诵读法体验文章的神韵美
  
  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叙事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有情感的“美读”,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之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间的直接对话。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虽然短小,却传达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母爱。孩子为什么那么天真、活泼、可爱,是因为他沐浴着母爱;而孩子也正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爱。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呢?教师可以在一堂课上采用配乐朗读,师生配合朗读,教师深情范读,学生流畅领读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室内书声琅琅,个个跃跃欲试。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蕴,产生共鸣,去充分体验母亲与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去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自己身边的美。
  诵读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等,都大有裨益。经典、精美的课文诵读得好,静止的文字就会活起来,就会进入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中去。
  
  二、用品味法领略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从不同角度展现美的各种风姿。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准确,抒情语言的感人,等等,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中一切的美,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发掘意境优美、发人深思的语言,以发现作者抒情的情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写春草用了“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春花“开满了花赶趟儿”的热闹劲儿;写春风如“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般轻柔;写春雨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那样绵密、晶亮。语言之精美,将春写得活灵活现,令人不由产生对春之到来的喜爱之情。在探究作品的过程中,正是循着这些优美的语言,学生才在心灵中幻化出了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这些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通过感悟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像一根彩线联缀了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意”描写了那些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意境相谐的: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来表现优美的意境。
  作家创作都讲究意境,“一朵雪白的浪花”“一株挺拔的白杨树”,“一汪碧绿的潭水”,“一片蓝色的海滩”和“一位头戴项圈的少年”都是美的意境。如果语文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而不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审美,将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语文课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让审美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王志强,教师,现居河南长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