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由一节语文课所想到的

作者:朱小慢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朱自清等曾一度关注中小学的国文程度,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文艺教育。他们的思想在新课改的今天为很多学校所实践。
  近期江苏省扬州中学举办“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语文教研高峰论坛活动,下面是扬大附中顾咏梅老师上的一堂课——刘鸿伏的《父亲》:
  
  一、导入新课:你能读懂你的父亲吗?
  
  二、文本解读:
  
  (一)教师要求同学朗读课文,思考16岁的作者读懂了父亲没有?
  学生讨论后的回答:是的,作者慢慢读懂了父亲。
  (二)教师提问:16岁的你,读懂了刘鸿伏的《父亲》了吗?
  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的父亲坚韧,内向,温情,衰老,与泥土风雨结缘,固执严厉。
  教师肯定学生观点并且启发思考:父亲在山村时是怎样的心态?在送“我”去高等学府读书时是怎样的心理?这些反映了父亲性格怎样的一面?
  学生讨论回答:与乡邻们相处时父亲自强,到大城市后,莫大的自卑打垮了他的自信与自强。这体现父亲的矛盾性格-——自强又自卑。
  (三)教师提问:你对刘鸿伏的《父亲》有什么不懂之处?
  1.学生提问:作者写父亲为何要写泥土?
  教师先请班级其他同学帮助解决,部分学生认为父亲与泥土有着共同之处,写自己热爱泥土,也是写自己爱父亲。
  教师明确:土地代表父亲,对土地的讴歌与留恋,也是对父亲的讴歌与留恋。写自己的恐惧与自卑,同时也是写父亲同样的心理,因为他们都首次离开土地,倍感无奈。
  2.学生问:中文系的朱老师陪了我们一整天,难道老师就不要陪其他新生?
  教师微笑并答复:父亲和“我”都来自山村,又很自卑无助,需要老师关注。这同时佐证了上文父亲的自信彻底地崩溃。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也许不是整整的一天。
  (四)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请学生写一段话概括父亲的形象。教师指定学生朗读他们的文字并点评:父亲是一个坚韧,内向,温情,一切以儿子为主,又是衰老的,苦难的,与泥土风雨结缘,自强又自卑的矛盾的原生态的中国式农民父亲的典型。
  (五)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请学生注视着画中父亲那双布满沧桑的眼睛,聆听配乐朗读,体味父爱。
  
  三、课后作业:请以《读你——16岁的我写给父亲》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并且组织一次活动,走访同学
  的家庭,体会天下父母心。
  
  正如1993年12期《语文教学通讯》的卷首语:“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点拨者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上述教师设置的问题都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拨去疑难,体现了点拨的思路;要求学生概括父亲形象时,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也适时点拨,可谓教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三思而茅塞顿开。
  语文教学固然要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更应该重视语文教育、文学素养及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体验。《父亲》这堂课通过注视那幅油画《父亲》,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能体味到父爱:沧桑又厚重。
  听了这样的课,再联系笔者几年前的中学学习,(2005年高中毕业)很有感触:解题或者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或时代背景→解释字词→划分段落→课文分析→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色→布置作业,这种传统老八段教学模式,固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些重读写轻听说,并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智力的发展,缺少个性和情感体验,让本该有趣的语文课索然无味。
  而像顾咏梅老师这样的教学学情形恰恰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效果之好,当然无疑了。此外,语文教学还必须课内课外两手抓,正如上述的课外活动作业——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学生学习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学习的天地是广阔的,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老师应该对课堂教学优化设计,为学生学好大语文提供条件。
  朱小慢,江苏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文学院学生。